如果说张爱玲是带刺的红玫瑰,那么杨绛就是一株安静的茉莉花。
平淡的容易被人忽视,却有自己最独特的香气。
她无声无息的绽放,且以优雅度过一生。
杨绛,被尊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先生”的女性。从出生到去世,她跨越了一个多世纪,105年的岁月她坚强、坦然的走了过来。
她生于乱世,自始至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她尝尽人生百味,始终明媚从容。
我们喜欢杨绛先生,喜欢她的智慧、淡薄、荣辱不惊。我们称她一生很“传奇”,而她认为“没有虚度此生”而已。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贤妻、才女,这是丈夫钱钟书给予杨绛的高度评价。而在我看来,杨绛先生也正是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所以我今天就要从这两个方面给大家介绍杨绛先生。
首先是“最贤的妻”
钱钟书有诗云:“缬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这是二人初次见面,那时的杨绛,面若蔷薇,娇羞清新,很是美好。
杨绛聪明懂事,在婚姻里更是充满了智慧。她爱钱钟书,爱他的满腹经纶,也包容他的缺点。两人携手走过六十多年岁月,杨绛只把幸福分享给钱钟书,麻烦交付自己。
钱钟书生活能力很差,经常像孩子一样闯祸。他每次犯错,都要向杨绛汇报,第一句永远是:“我做坏事了”。
有一次,钱钟书不小心打翻墨水瓶,染了房东家的桌布。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
不久,钱钟书弄坏了门轴,不能关门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
在伦敦时,钱钟书额骨上生了一个疔,很久无法痊愈。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治。”
她从一位护士那里学会了热敷,每小时热敷一次。果然,钱钟书头上的疔消失了。每次钱钟书闯祸,杨绛口里“不要紧”,无疑于定海神针。
钱钟书可以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因为他知道杨绛永远是坚强的后盾。
杨绛深知一个道理:分享幸福得到双倍的甜蜜,而烦恼并不会因为两个人一起分担而变少。
杨绛确实做到了,她曾说:
“我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让钱钟书的天性没有受到压迫,没有受到损伤。”
她呈现给钱钟书,永远是那个灿烂的妻子。
1994年,因为旧病复发,钱钟书住进了医院。年老的钱钟书体弱多病,全靠杨绛悉心照顾。
杨绛怕钱钟书寂寞,她总是絮絮叨叨说一些有趣的事情。他们用无锡土话交谈,说到高兴处,钱钟书会露出久违的笑脸。
钱钟书去世前陷入昏迷状态,短暂清醒时留下一句话:
“绛,好好生活。”
1998年12月19日,被病魔折磨四年之后,钱钟书去世了。
钱钟书的遗体被火化时,杨绛久久不愿离开。
“杨先生没有流泪,钱先生火化时,她就在那里看着,不忍离去。”杨绛的一位学生回忆说到。
钱钟书走后,杨绛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可是我压根不能逃,我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对于杨绛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事:整理钱钟书作品和手稿。钱钟书的手稿数量庞大,整理后发现竟然有7万多页。
有一次,《钱钟书手稿集》的编辑来取资料,只见杨绛桌上堆满了手稿。有些手稿长期存放,已经变脆易坏。
杨绛只能一点点先把笔记粘好、晾干,再整理。
这位编辑发现杨绛双眼红肿,他知道杨绛为了早日整理出手稿,一刻也不敢停歇。
编辑劝说杨绛:“先生,您休息会吧!您的身体和眼睛禁不住这么熬呀。”
杨绛嘴上说着“好好好,我知道的”,手却没有停下来。
那一年,杨绛已经年近90岁了。
因为杨绛孜孜不倦的努力,钱钟书去世后,依然有作品问世。
杨绛认为,钱钟书的笔记最好的保存方法:公之于众。这样才能使“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接着便是“最才之女”
杨家是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小时候,杨绛见父亲平时说话出口成章,于是向父亲请教秘诀。父亲说:“这哪里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
于是,杨绛翻着家里的藏书看,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1938年,日军大举侵略中国,国难当头。身在海外的钱钟书杨绛心系祖国,惦记家人,他们决定摒弃英国安逸的生活,一家三口回归祖国。
上海自“八一三”事变后,被日军包围,沦为孤岛。被生活所迫的人民,迫切希望从文学艺术方面寻求一丝心里安慰。
杨绛首次编写的戏剧《称心如意》上演,没想到一炮而红。第一部作品大获成功,杨绛仿佛打开了任督二脉,戏剧创作源源不断。她接连完成了《弄假成真》《游戏人间》《风絮》等佳作,一时间“杨绛创作”成为了上海戏剧界的金字招牌。
中国著名电影评论家柯灵称赞:
“杨绛的《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是喜剧的双壁,是中国话剧库中有数的好作品。”
胡适也评价她的剧本“不是照着镜子写的”,称赞她的剧本不落俗套、独树一帜。杨绛的戏剧影响深远,2007年《弄假成真》还再次被搬上了话剧舞台。
1978年杨绛所译《堂吉诃德》出版时,读者排长队购买,一时间掀起“堂吉诃德”热。杨绛的译本,填补了我国西班牙语翻译的空白。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颁给杨绛“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以表彰她对传播西班牙文化所做的贡献。有人评价杨绛译本《堂吉诃德》:虽然她的西班牙语在众译者中不是最好的,但她的汉语水平在众译者中肯定是拔尖的,她的幽默感在众译者中也绝对是拔尖的。
七十二万字的译著,1956年开始着手翻译,直到1978年才出版,历经了二十多年。
一部翻译稿,耗尽了杨绛半辈子心血。
92岁那年,杨绛写出了《我们仨》。
读《我们仨》时感受到了一家三口的温馨快乐,却忘了杨绛需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泰然处之的面对孤独终老。
一个女人历经两个世纪,风雨洗礼,内心的强大已经无法想象。
大家喜欢杨绛,不仅仅因为她美丽,更佩服她经历美好和磨难后,还能不忘初心。她对所有的赠予全盘接受,无论好坏,随遇而安、宠辱不惊。
杨绛对钱钟书那句:
“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钱钟书深情表白杨绛:
“从此我们只有死别,而无生离。”
一个深爱自己丈夫,一个懂事贴心的女儿,
杨绛做到了一个女人的极致。
2016年5月25日,杨绛平静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你们仨终于团聚了……
作家黎戈评道:“杨绛让我看到了‘过去的品质’,这是一种哑光却不暗哑,低调却不哽咽,醇香却不刺鼻的品质,它像北极光:明亮、坚韧、耐寒,在人格的高纬度闪闪发光。”,周国平也给予了崇高的肯定。
而我觉得的确如此。
只有读过杨绛,你才会明白人生究竟有多少种可能。从大家闺秀到一代名媛,从小荷尖尖到声名远扬,却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优越感,而是始终淡定安然,在自己的天地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愿我们都能如此.
(虽然没能讲成,但还是发一下演讲稿吧~希望有机会可以讲讲杨绛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