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母亲打来电话,没别的,就是询问中秋节的准备,就是叮嘱我和妻子两个人别凑合,就是告诉我们自己照顾好自己,该吃吃该喝喝,过日子不能淡得没了精神。然后,就是让我们别惦记,他们老两口很好,哥嫂会陪他们过节。
这个电话打了很多年。
放下电话时,妻子在另一边也放下了电话,她是打给女儿,说的话意思也和母亲一样,也是说吃点好的,想出去玩就出去玩,放松一下,一个人别对付。然后告诉女儿,我们挺好的,别惦记。
这个电话也打了几年。
母亲和我们相隔了一千公里,女儿和我们相隔了两千公里。妻子和她的故乡相隔了一千五百公里。
中秋和春节都是团聚团圆,但我不知道有多少家庭和我们一样,除了春节之外,中秋团圆基本都被过在了电话问候里。
不算大学,我离开家二十八年,关于中秋,在我的记忆里,二十八年和父母一起过的,也许仅仅一两次而已。
女儿从上大学到工作,如今也有了八年,和我们一起过中秋的次数,也许有那么一次?
妻子离开家至今,也有了将近三十年,她能回家和母亲过中秋的次数,不会比我多,而如今,她的母亲已不在了,她在中秋,已经听不到母亲电话里的关切,她的电话,也送不出去给自己母亲的问候。
做不到陪家人同看一轮月,同吃一块月饼,虽然有实际存在的客观因素,虽然只有一晚,不像春节有半个月时间,但就是这一晚,往往比春节来得惆怅,来得心酸。
惆怅是想,心酸是念。尤其是必须要看着那圆满的月和饼,面对自己的缺憾。因为就在这一天,那月,会从每家门前照过,那饼,会在每家桌上摆放,你也看到,我也看到,你也在尝,我也在尝。
其实至今,我都是抵触吃月饼的,抵触一口月饼所代表的含义。但再抵触,这一天还是会来,还是会让人心思摇动,放不下,躲不开,忘不掉。
张若虚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让一家人生出近的感觉,而我,每在这个时候,却唯独想起李白关山月中的两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于我,只想到了远。
一千公里两千公里也罢,十公里百公里也罢,不在一起,月再圆又能如何?我知道月下有着我想念的人和想念我的人,又能如何?一轮月,一个节,怅惘多少人无从叹息。
妻子说,这是不能如此想的。团圆在一起,固然圆满,但不团圆,却有了思念,圆满了感情。
这就是人心的纠结啊!在一起了,会平淡和厌倦,可不在一起了,会浓烈和温暖。也许所有情感,都会反反复复的经历这样的历程,然后,才丰富了一生。
中秋,原所有月下的人,心有所托,情有所念,所有的人,都来得及对感情有一次不管不顾的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