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未来教师》第二章《涌现》时,郝老师写了这几种涌现:
遭遇一首诗歌,是存在真理的一次涌现。在《江城子》的解读和鉴赏时,因讲师的“短于情引发了大家的“涌现”。 品鉴诗词,通过多重强烈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涌现出一种存在的真理:破碎感,孤独感,消失感,以及回首之际定格在远方的美;理解苏轼的生命特质,使他在一生百转千折的跌宕中,始终涌动着生命的生机;更引发了我们自身的存在感:岁月的流逝,人世的无常,美好的不可挽回……“涌现”的真理便是体悟把握住当下,珍惜美好的现在。
全身心卷入课程,是一种唤醒真理性“高峰状态”的涌现。郝老师写了在理解、打通《教育人类学》前两章概念时的历经幽暗、困惑而豁然开朗的感觉。一旦知识与自我分离,与实际隔绝,就有可能形成一种遮蔽,妨碍生命的本真。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在不断挑战中发展自己,在发展中,不断发展自己,理解自己!除了活在当下,还要不断创造。
遭遇诗人创作过程中的发展自己,理解自己,是一种激活生命的“涌现”。“友风且子雨”从开始的沉默边缘人卷入到课程中心,主持“每日一诗”的一个月日夜里,被一个个文字焕发生机,触动了心弦,唤醒了自己的存在;刘广文老师在课程结束后,很快整理出数千字的综述,“高堂明镜”“涅阳郡主”带领探讨爱丽丝的成长真谛,反思现在,洞察自身的存在。“涌现”是人在不断创造中理解自己!
德国哲学家博尔洛夫说:人是通过对历史的贡献而创造性的发展自己的,同时又是在其本质的不断发展中被理解的,人并不是仅仅存在于历史之中,而且是在历史中发展成长的。
涌现的定义是:在系统科学中,大量微观的个体在一起相互作用之后,就会有一些全新的属性,规律或模式自发的冒出来,这种现象被称为涌现。
这让我想到了新网师,在这样的系统里,使每一个个体间产生联结,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将原有的知识激活,产生新的意识,发展自己,理解自己,在生活中尝试、实践、反思,不断的探寻就是在创造生命的本色。
如何才能通过“涌现”创造生命本色呢?
最简单的就是每日打卡。郝老师说:“写作唤醒心灵,文字显现存在的状态。”通过阅读来丰盈思想,在读的过程中,思潮早已是百转千回,最多的便是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观照、对比、反思,通过写作将自己的理解、感受、体悟及时用文字呈现,在这样的反复过程中,就会不断的和自己对话、和书本对话、和作者对话,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轮廓会越来越清晰,目标会越来越坚定,这是对自我理解的涌现。在每日打卡中,不仅是观照自己的状态,也可以通过“学习圈”学习更多同行者的“文字状态”,这里是产生群智的场域。
其次是保持热爱。只有心中热爱,才能始终保持活力。这让我想了到了今天谭波和我说的话,她说她也学着我,让孩子写日记,用心给孩子写评语,现在孩子们每天最期待的就是看到老师给她们的日记点评,而她每天阅读着孩子在日记中记得的生活、心情,让她的生活都充溢着童真童趣,这让她觉得很幸福。其实,当我们用心来做这件事,它所涌现的力量是是不可预测的,足以让孩子喜欢语文,喜欢学习,甚至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这样的涌现便是在不断的创造中,发展自己!
还有就是不断的挑战自己。生活中很多人习惯给自己设限,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会,但是如果真的非自己不可时,无论是学习还是请教他人,都能激活他个人的挑战运作模式,从而不断的探索、突破自我,最终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
涌现,让生命充满了多种可能性!赋予生命更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