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一篇关于食物的文章,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从食物看人的性格》,觉得很有意思。很赞同前辈的观点:好东西不一定贵,平凡的东西也自有滋味。
不算吃货,但挑食的习惯倒是从小就有,吃东西极清淡,小时候除了鸡肉和鱼,其它肉类几乎不吃,长大后慢慢吃肉了,但过于油腻的食物也是吃不下去的,所以山珍海味一般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
因为生长在北方,常常钟情于面食。
家乡盛产各种煎饼,手工做的、机器产的,大的、小的、长方形的、圆的,小麦的、玉米的……不说应有尽有也应该算是多种多样。
记得小时候妈妈经常会烙煎饼,特别是快过年的时候,一摞摞煎饼放在那里,从腊月二十几能吃到正月十几,北方的冬天寒冷干燥,小时候比现在更冷,那些煎饼也不容易坏。
每次烙煎饼快结束的时候妈妈都会给我们做点特别的。在煎饼里放上一些白菜,把煎饼放在鏊子上烤熟,香香脆脆的煎饼咬上一口,真是好吃。
有时放学回家妈妈还没回家,肚子饿了就先卷个煎饼去外面看看妈妈回来没,这个时候隔壁老奶奶常常坐在胡同口的石头上,问我一句:放学啦。
后来读书工作不能经常吃到煎饼了,但每次放假回去的时候都会去煎饼店买一些煎饼,读书时拿给同学们吃,工作后带给朋友和同事们,于是我的那些北方南方的同学朋友大多都品尝过我们家乡的煎饼。
在济南读书时不能每天吃到煎饼了,烧饼倒是经常吃。
很多年我都是女生中的大胃王,记得大学时,没有课的时候去公教楼上自习,很多个晚上看完书又饿了,就在楼下买个烧饼夹烤肠,也就是传说中的中式汉堡。想要保持苗条或想要减肥的女生怎么也不会在晚上9点10点再吃东西,但我不一样,努力学习了一天,我是不会让自己饿着肚子睡去的。如果烧饼卖完了也要买个黄油面包来代替,吃饱后觉得生活可真是美好。
那时候晚上会饿还有一个原因,有时会去操场跑两圈再回教室看书,体力加脑力消耗怎么能不饿呢。
还记得学校西门不远处有家烧饼店,宿舍里的姑娘都喜欢光顾那里。很有意思的是,烧饼店旁边就是卖豆浆豆腐脑的,很多顾客都是买了烧饼再去隔壁要一份豆浆或豆腐脑,烧饼配豆腐脑,还真挺搭。我们几个女生常常买了烧饼拿到寝室去吃,常常忍不住在回去的路上就咬上几口。
后来工作,单位在新区,所以住在远离繁华市区的地方,和那个吃货金牛座姐妹吃住在一起,下班后一起做饭,每人炒个菜,再煮个养生粥,吃着小区门口买来的葱油饼,聊聊一天的工作,两个姑娘“相依为命”了好一阵子。还记得那家的葱油饼店常常要排队,可能是因为他们用的油好吧,饼特别香。
周末、节假日或各自生日的时候我们就一起去繁华一点的市区改善下伙食,顺便淘几件漂亮衣服回来。那会我们都在媒体,怀揣着不确定的理想,都还是不用涂BB霜口红也很好看的年纪。
再后来离开北方,来到了雨水有点多的上海,风景不一样了,周围的人也不一样了,但吃面食的习惯却是一点也没变。
前两年住的一个公寓旁边有家面店,店面不大,但是收拾得非常干净。那段时间下班后经常会去他们店里吃一碗炸酱面,记得一份才只要十块钱。那段时间状态一般,但是忙完一天的工作过来吃一碗面就觉得很轻松。后来搬走之后又特意回去一次,老板娘还问:怎么好久没来了,不在这边住了吗。她还记得我,一时竟觉得有些感动。炸酱面还是那个味道,店里依旧干净整洁。
在上海,穿梭于高楼林立之间,那些西餐厅、东南亚餐厅……世界各地的美食到处都有,但难忘的却不是和朋友吃的什么丰盛大餐。走街串巷的间隙,还是喜欢去发现喜欢的简单食物。看似普通,但却回味无穷。
周末去上英语角,常常上完课即走,因为觉得那片繁华之地的确没有什么好吃的,商场里的东西也都千篇一律。
有次下课后忍不住想在周边逛逛,骑着摩拜单车在不远的一条街上慢悠悠地逛,竟发现了很多各地的小餐馆,于是忍不住看了一圈,最后锁定了一家西北面馆,走进去。墙上写着烩面、炸酱面……果然没让我失望,地道的西北面,适中的价格,还有热情的老板。记住了这家店,后来又去了好几次。
有天晚上上完课已经8点半,准备乘地铁回去,但有点饿,因为还没吃晚饭。正在想要不要吃点东西,突然发现天桥下面有个卖食物的小屋,喜出望外奔过去,买了根玉米和一个手抓饼,坐在小屋旁的凳子上啃完了玉米,又吃了大半手抓饼,觉得可以回去了。
天空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看着不远处的群楼霓虹闪烁,周围偶尔有三三两两走过的行人,那一刻,竟有一种说不清楚的喜悦感和满足感。
( 这是去年参加一个平台每日书活动时写的一篇文稿,自己还挺喜欢,至少是真情实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