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城县的历史,以及绥定、惠远、塔勒奇、广仁、瞻德、拱宸、宁远、惠宁、熙春伊犁九城的历史!
(公元前3世纪前)为塞种人居住。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乌孙国的势力已控制伊犁河北岸,县内辖地属乌孙国。
公元4~5世纪,乌孙在占据漠北草原的柔然的打击下,部分南迁葱岭(今帕米尔)山中,伊犁河流域为后来兴起的悦般所占据。
隋开皇二年(582),突厥分为东西两部,西突厥占据乌孙古地,霍城为西突厥牧地。
唐显庆三年(658),唐朝击灭西突厥汗国,在伊犁河流域设立昆陵都护府,归安西都护府管辖,今霍城县境为昆陵都护府属下的双河都督府之地。长安二年(702),唐设北庭都护府,双河都督府改归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宝十五年(756),今霍城县境被葛逻禄人占据。
9世纪后期,葛逻禄首领毗伽阙.卡迪尔称可汗,建立喀拉汗朝,霍城属其领域。宋绍兴二年(1132),耶律大石建立西辽王朝,霍城属其管辖。
13世纪初,臣属西辽的葛逻禄部在今县城西北(六十一团场)建阿力麻里城。
宋嘉定十二年(1219),蒙古成吉思汗西征,二子察合台负责开凿了今果子沟的通道。
宋宝庆元年(1225)成吉思汗分封诸子,将伊犁河流域分给察合台。
元至十二年(1275),忽必烈为统治西北地区,在阿力麻里城设行中书省,皇太子北平王那木罕任阿力麻里总督。元延祐五年(1318),东察合台汗国定都在阿力麻里城。
在元代,阿力麻里城一直是中亚的政治、经济中心和东西交通的枢纽。
明永乐六年(1408),瓦剌进入新疆地区,其势力逐渐扩展到伊犁河流域,今霍城县境成为瓦剌游牧地。
明崇祯十六年(1643),准噶尔首领巴图尔浑台吉率5万人征服中亚地区,霍城属准噶尔蒙古统治。
清乾隆二十年(1755),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
乾隆二十七年(1762)在乌哈尔里克地区筑绥定城,任明瑞为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掌管天山南北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的军政大权。乾隆二十八年(1763),在伊犁河北岸筑大城(今惠远镇老城村),乾隆帝亲赐名曰“惠远”。从此,伊犁将军移驻惠远城,惠远成为新疆的政治、军事中心。
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四十五年(1780),除修绥定、惠远两城外,又筑塔勒奇、广仁、瞻德、拱宸、宁远、惠宁、熙春(后三城在今伊宁市)等城池,统称“伊犁九城”,以驻军为主。
伊犁九城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4代,时间长达百余年。同治初年,伊犁相继发生回民起义。
同治五年(1866),回民起义军占领惠远城,绥定、塔勒奇、瞻德、广仁、拱宸等城也相继被起义军攻占。继而起义军发生内讧,义军首领艾拉汗自立为苏丹(王)。
同治十年(1871),沙俄借口“追查窃贼”,武力入侵伊犁。伊犁人民奋起抵抗,浴血奋斗,但终因力量悬殊,斗争遭到失败。7月初,沙俄侵略军以“代收代守”为名,完全侵占了伊犁九城。为达到永远侵占的目的,沙俄侵略者将伊犁将军衙署所在地惠远城毁坏,还彻底毁坏了拱宸、广仁、瞻德3城,对其他5城也进行了严重破坏,并派兵驻扎宁远城。
光绪元年(1875),清廷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翌年,左宗棠百营兵马进疆,粉碎了沙俄继续霸占伊犁的阴谋。清政府遣使俄国,交涉索还伊犁。
光绪七年(1881)签定《伊犁条约》(又称《中俄改订伊犁条约》),虽然收回了伊犁地区,但霍尔果斯河以西共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被迫划给俄国,对俄赔款增加到900万卢布,还给予俄国商人进行贸易的种种特权。光绪八年(1882),订立《中俄伊犁界约》,对划分中俄两国国界做了具体规定。是年,金顺将军率大军正式收复伊犁,其衙署暂设在绥定城。光绪十年(1884)清政府批准设新疆省,伊犁仍设伊犁将军,新疆的政治中心由惠远移至省会迪化(今乌鲁木齐),伊犁将军只管伊犁和塔城的军政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