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小的时候还没做过疯狂杀马特的事情啊?比如说:追星。追星的对象广泛存在于不同领域。小的时候不确定这样一个词的存在,就将内心的仰慕表达为“他就是我喜欢的那个人,不是男女之间喜欢的那种喜欢。”
后来,慢慢了解到诸如“男神”“偶像”这样的具体名词。偶像,谓一种为人所崇拜、供奉的雕塑品,比喻人心目中具有某种神秘力量的象征物。也指一种不加批判而盲目加以崇拜的对象。特指一种传统的信仰或理想。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偶像”定义,时代赋予它更加丰富的含义,即被追捧的艺术家、作家、娱乐圈艺人等在某些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
不难发现,他们的身份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是公众人物。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自己的偶像,他是我们行为的楷模,是我们行动的标杆,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现在每个人都置身于信息时代浪潮中,看着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他们认为的成功人士,接收着网上铺天盖地的或真或假的消息,成年人已经有自己的辨别能力还算好一些,但是对于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少年来说,很容易被表层的社会现象带偏方向,思想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
根据自己对身边青少年的了解,他们追星的公众人物大多为网红、偶像,也有部分歌手、演员,具体的某个科技或通讯等领域佼佼者被青少年追捧的现象并不多见。为什么分的这么清晰,因为他们的影响力不一样,他们的性质也不一样。当然我并不是在否定哪一类人的存在,毕竟新时期新兴职业为我们国家的税收还做出了比较不错的贡献呢!
快手某用户未成年同时未婚先孕,斗鱼某用户肆意篡改国歌,公众号某写手直言自己是一路靠运气走来的,微博上还有不少博主高调宣称国家是纸战狼……这种事情在新媒体时代已经见怪不怪,但是有没有考虑过受众群体这一概念。现在的小孩子也玩快手斗鱼,也看微信微博,有没有想过他们看到这些会有什么样的大脑反应。不知道小孩子会不会这样想:如果我这样做,是不是也会火?于是就有层出不穷的杨青柠莉哥,青少年还怎么去担负起复兴的中国梦。不让孩子接受网络,这并不是你想堵就能堵得住的。
还有就是网络上刮起的妖风,男孩子化妆穿丝袜,男人不美是不美,美起来就没有女人什么事。综艺节目上有打眼影的有抹腮红的有带耳环的有翘兰花指的。如果你说这是我对男性的偏见,没错,我就是有偏见。而现实中的男生也越来越朝着这样一个方向趋近,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男生会被女孩子喜欢,自己会受欢迎会有市场。事实真的是这样么?你要知道一个定理:邪不压正。
社会的主流当然是朝着好的态势向前发展,但是支流你也不能忽视它的存在,任其肆意发展啊。我问一下,作为家长你的孩子有追星么?他的偶像是什么样的存在?对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响?如果这些不了解,那我想你还是放下手中的工作,多和孩子交流一下吧!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引导孩子接触网络中的正能量,如何发挥公众人物对自己孩子的正面教育作用?
首先,你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如果你在孩子面前就是天天嘻嘻哈哈看内涵段子,指不定你的孩子会在背后悄悄浏览黄色网站;如果你在孩子面前定时观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说不定《辉煌中国》《红海行动》上映的时候他还要你带他去影院观看。这不就是所谓的上梁不正下梁歪。
其次,你要适时教育,把握尺度。对孩子的教育,少了就是疏忽不到位,多了就是厌烦发牢骚,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好。总是随手抓一个典范就给孩子做教育,你累他乏也不会对孩子成长起到什么变化。
最后,你要找准对象,抓住典型。比如说吃饭的时候看到朱广权主持新闻时独特的台风,你可以适时引导他拥有一副好口才,再引导他有一个幽默风趣的好性格。在这里强推一档综艺《朗读者》,不只是来朗读的人可以作为教育的典范,还有主持人董卿都让屏幕前的我们赞不绝口,无论是行为举止还是谈吐言辞。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站,作为家长,如果这一站你无法给他适当的指导,就不要怪他上了别人的车;如果这一站你无法给他想要的安全感,就不要怪他出门不再回来。
追捧公众人物真的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现象,为什么说是影响而不是作用呢?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追捧的对象是一个什么样的公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