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节日。童年的很多美好回忆都跟春节有关,穿新衣、放鞭炮、买年货、吃饺子、走亲戚……马上过年了,聊一聊家乡山东的春节。
1、扫尘
过了腊月廿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紧张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扫尘一般和祭灶是同一天进行的,腊月廿三“小年”这天,旧时称之为“辞灶日”、“祭灶日”或“灶王日”。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人工作、学习、生活情况的日子。随着时代变迁,家乡的居民只保留了“扫尘”的习俗,而很少听到关于“辞灶”的说法了。
2、蒸小馍馍
腊月廿十左右,各家各户都召集人手,蒸出足够吃到正月十五的馍馍。过年做的馍馍形状和平时不同,带尖,而且是长条形状。随着一笼笼小馍馍出锅,面香飘满整个院子。孩子们左手一个右手一个吃着美味的小馍馍,大人们嘴里念叨着:“吃个尖,做个官。”我小时候最多的时候一次性吃过七八个小馍馍,撑得肚皮圆滚滚的,那种满足感至今难忘。
3、买年货
过了腊月廿十,一直到大年除夕,这期间的集市都称为“花花集”,我们村是腊月廿二和腊月廿七是“花花集”,这两天大人们最重要的任务是置办年货,年货中爆竹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过年招待客人用的糖果花生瓜子,还有要买猪肉、牛羊肉以及各种蔬菜;而孩子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去集市上见识各种好吃好玩的东西,糖酥棍、糖葫芦、甩爆竹、滑爆竹、新衣服……
通常“花花集”要赶到下午两三点,而平时的集市到了中午十二点就散了。
4、油炸
过年要吃油炸,不知道这个有什么讲究。每年腊月廿五之后,妈都会炸些丸子、藕合、五香肉、带鱼、鸡肉块等,香喷喷,吃不够。我最喜欢吃妈炸的丸子,香而不腻,过年也吃过别家炸的,那味道跟妈的比起来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
5、请家堂
终于到了年三十,这一天绝对是最忙碌最喜庆的一天。
这一天上午会进行一项最为隆重和严肃的年事活动——请家堂。“请家堂”,即举行仪式把逝去的先祖、亲人请回家过年,彼时先要摆好供桌设好香案,还要挂上“家堂轴子”(一种按辈分填有祖先名讳画有庭院及拜年人物的类似中堂的年画),供品则要放鸡鸭鱼肉和点心。这些准备完毕后,要由家中的男性成员手拿着三炷香,到路口,燃放鞭炮并引领已故亲人回家过年。“家堂”要在家中待到初一下午。初一下午,还要“送家堂”。山东人过年请家堂的习俗,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迷信”。它所表现的,实际上是对先祖亲人深深的怀念和尊敬。
6、放鞭炮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在山东,放鞭炮也是有矩可循的,一般在年三十晚上吃“团圆饭”前、年三十凌晨12点、初一清晨、初五、十五之时。除夕夜、初一晨放鞭炮分别名曰“辞旧”和“迎新”,初五放鞭炮叫“破五”,十五放鞭炮则是“送年”。其中,年三十“团圆饭”前放鞭炮,是最为热闹的。
7、团圆饭及除夕守岁
年三十晚上要吃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菜肴,喝酒小酒和饮料,看着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这是一家人最幸福的时光。
“团圆饭”吃完,一家老少围坐一起,嗑瓜子,聊天,看电视,通宵不眠,此即谓之“守岁”。
8、吃饺子
大年初一,早上四五点钟,家家户户都会起来吃饺子。一般这个点都不会太饿,但还是尽量多吃一些。记得小时候,家里还喜欢包一枚硬币在其中,据说,吃到这枚硬币的人,来年定会走好运。
9、拜年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初一早上起床后,吃水饺前,作为晚辈,首先会给父母磕头拜年,与其他地区不同,我们那里是需要跪下磕头的。吃完水饺后,会用三个小碗,分别放进三个饺子,送去家堂祭祀给先祖吃。然后给先祖磕头拜年。接下来就是给叔伯拜年,给村里同宗的长辈们拜年。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到大约八九点钟。
10、走亲戚
初二,走舅家;初三,走姑家;初四,走姨家,走丈人家。年初四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爷”一年中充当儿子的角色,但在这一天,是史上身份最为“尊贵”的一天,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上首位子上,家中的其他人等全是“陪客”,要轮流给姑爷敬酒。初四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流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