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的公共形象,就是社会对理想中的教师角色的行为期待。
师的存在是有重大意义的。《学记》开篇即有“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为长”、“为君”必须先能“为师”,具有师者的人格修养和学问才能。这从根本上定义了教师的崇高地位。“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通“彰”,显著);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等五种用来表示血统关系亲疏远近的丧服),五服弗得不亲(师长并不属于人伦关系中的一种,但不经过教师的教育就不会通晓人伦关系)。”这又说明教师在社会中的巨大作用。“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那么,《学记》中理想的教师形象如之何?
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从《学记》中关于“考校”的内容“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经史知识、生活知识、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等。《学记》还明确指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可见,《学记》是反对“教书匠”型的教师,而提倡具有渊博知识的教师。
教师应该具有教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大学之法”,包括“禁于未发之谓豫”即预防性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即适时性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即循序渐进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即相观而善原则。同时,教师应该了解“大学之法”的理据:“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还要了解学生学习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如“燕朋”、“燕辟”。
《学记》提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指出教师要“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长善救失”就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了解学生的心理品质,具有针对性的对待学生,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一个合理、良好的过程。
“教学相长”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感知到自己的“困”后,通过反思自己,不断完善,达到《学记》中“强”的要求,即教师要有反思的能力。
教师要具备“善教”、“善喻”的能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指引去努力学习,坚定志趣。“故君子之教,喻也”,“喻”即启发、引导,具体方法是“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把知识原原本本输送给学生,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主动去思维,对学习保持积极的态度,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最终达到“和、易、思”的良好结果,既顺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又挖掘学生潜在能力。
最主要的,要有效实现教育的功能和目标,就是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教师专业的公共形象在其内在精神和外显行为相一致并处于高水平时,才出现良好的形象,其最大价值在于引导教师合理有效地建构自我教师形象,即有一个教师专业公共形象作为理论指导,并把它作为要实现的职业理想。《学记》中的教师专业公共形象,在当下仍然有其合理性。当然,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教育发展生态变化的挑战等,教师专业公共形象的“人设”,新时代必然赋予新内容。(19.01.25《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