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好像习惯了一种他人不认可自己,就等于我不行,我不好的行为模式。
因为我们的父母从来不会教育我们,什么是批评,什么是责怪,
父母输出的观点有时候是带有评判性的,却不告诉我们只是事情不对,不是人不对。
如果妈妈这样说:
“你这样做事情不对,妈妈一定要批评你,但只是指这件事情,不是否定你这个人,而且妈妈依然爱你。”
我可以批评你,你做错了,不是责怪你人不好,只是这件事做的不对,不是你人有问题。
我们没有这样的父母,自然就不会有行为评判不等于否定我这个人的思考链路。
我们从小习惯的思维链路是这样的:
他人的否定及不认可=对我这个人的否定
比如老师说我调皮不认真听讲,到了家里家长也会批评指责一通,那个时候小小的你,感受到的是什么?是不是好像妈妈不爱你了,自己是一个坏孩子,不是一个好孩子了。
那么小小的你又如何知道,只是你做的事不对,但你还是最好的你,妈妈还是依然爱你呢?
他不认可我,只是他的观点,跟否定我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自己清晰了这一条链路,那他人对自己的不认可,是否还能够触及自己的心弦呢?
而且男人从小就好像被影响着:我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会显得很娘,这样会很没面子等等等,其实直接表达,直面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反而事情效果会更好。
如果你做了一件事,你认为是为他好,但他不领情,他不认可还告你黑状,
可以直接跟他沟通:
我之前这么做我以为是在帮你,没想到你不需要这样,你这样告我状让我感觉很难受,不过没关系,咱们也是第一次合作,有信息差是正常的,那你可以跟我说一下接下来你希望我怎样配合你吗?我希望接下来的工作我们可以一起顺利完成。
如果要问,凭什么,为什么你要这么说这么做?
因为你的目的是完成项目,完成任务,不是跟这个人去争个对错,况且,以他那时那刻的认知,就认为你就在害他呢?
争不出来对错,争不出来结果,争,是相互受力的,一切报复都是具有破坏性的,只会让事态结果走向衰亡。
这就是上善若水,以柔克刚,让他拳头打在棉花上。所有两个人的争执,无非就是在要对方一个态度,但凡是对方跟我道歉了,低头了,就啥事没有了,是不是?
争执的底层逻辑其实就是在一较高低,人的认知普遍认为我忍让,低头,自己就输了。
但其实不然,这个世界是反的。
但凡是合作伙伴,表面的输,其实是赢,表面的赢,其实是输。因为合作是互利共赢。
我们很多时候被自己情绪羁绊了脚步,
放下小我,看大局势,要最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