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杜春娜
今天上午,听了苏老师的情绪管理讲座,受益匪浅。
苏老师先分享了常见的情绪类型,这里有我们喜欢的开心、满足、感激等积极情绪,也有我们常常排斥的愤怒、自责、羞愧等消极情绪,通常我们都欢迎积极情绪的到来,对消极情绪持排斥的态度,但苏老师反复强调每个鲜活的生命,在生命的历程中都拥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我们要允许生命状态丰富多彩,有高潮,有低谷,持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和情绪待在一起。
很喜欢苏老师说的,“和自己的情绪待一会儿”。对,和自己的愤怒待一会儿,和自己的平静待一会儿,和自己的伤心待一会儿,和自己的幸福待一会儿,我也有过这样的体验,一旦允许自己有情绪并开始和自己的情绪待一会儿的时候,我会发现,情绪会带来一些信息:你会发现身体部位的不舒服,会发现自己的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会觉察到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状态,会想到童年的一些过往……
然后苏老师通过播放两个视频,一个是积极情绪一个是消极情绪,让我们了解了情绪是可以传染的,过度的消极情绪不仅会破坏关系,而且对身体带来严重的伤害,苏老师详细的为我们分享了情绪失控的三大原因:第一个是长期的负面情绪积累,让某一件事成为了爆发的最后一根稻草;第二个是性格特点,内向大多会内归因,凡事总是指责自己做的不够好,造成沮丧和悲伤;外向的人很容易外归因,指责对方不对,对对方过高的期待而造成失望以及愤怒;第三个是过往的经历,心理的创伤事件或者是童年的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心理阴影。
情绪失控真的和当下的事情有时候关联并不大,更多的是自己原来积压的一些情绪实在无处安放,火山终于爆发,如果能及时的梳理,积极表达,让情绪得以流通,火山爆发的机会就会少之又少。
最后苏老师为我们带来了面对不良情绪的方法。比如阅读、运动、听音乐、冥想、书写、瑜伽等有效地减压;还有专业的心理疗法呼吸放松、肌肉放松和音乐放松法;第三个是最根本的调整认知,即换个角度看世界,苏老师通过你给同事打招呼同事没理和在路上你被一个骑自行车的人撞了一下,这两个事例的不同解读,告诉大家,决定我们情绪的不是发生的事件,而是对事件的看法,同一个事件,看法不同、解读不一,导致的结果就不一样。
这一点我也深有同感,我们的认知对吗?习惯的思维让我们待在自己思维的牢笼,在自己的有限的认知里不可自拔,遇事多想一些可能,放过自己,放过别人,跳出思维的监狱,就会获得自由。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这样一句话,走不出自己的认知,到哪里都是监狱。
讲座最后苏老师又为我们分享了维护身心健康的六个锦囊和一句忠告:
改变认知;合理期望;清晰边界;肯定自我;调整情绪;积极表达。
成长需要知行合一,知道并且坚持践行,遇事先觉察,就能切断自己的惯性思维,事情就会发生转机,我们就可以成为情绪的主人而非奴隶。
情绪管理,是终身的课题,觉察——接纳——反省——行动。
谢谢苏老师的分享,谢谢自己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