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固有的观念里,女孩总是不被重视。谁家生了男孩,大家都去讨喜“恭喜”,如果消息不准,见面“恭喜”却道是女孩只能改口“也好”。
现在观念有很大转变了,但很多女孩成长过程还是远不如男孩那么金贵。稍稍长大之后,便在爷爷奶奶的口里还时不时被称为“人家的人”。
待字闺中诚惶诚恐,不知迎接自己后半生的是什么样的命运。赶上改革开放的一代,赶上了好时候,和男孩一样可以接受教育,聪明用心的还可以出人头地,成家时也可以摆脱那头的一家子,过上自己独立的小曰子,少受婆婆的限制。
几干年的家族思想根深蒂固,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一个人有点事,这个网里的人都有关系,特别是“在外头”这一个。有人说女孩结婚就是和一大家子、一个家族结婚,只有进了那张网你才知道,入网之前想法简单可笑之极。
同一屋檐下,曰常生活习惯是导致矛盾的导火线,过小日子的,媳妇儿又老看着丈夫不顺眼,不断改造、不断磨合,好在丈夫们能不干什么就不干,干也是在指使下干的,受了指导,基本和心意。还有女人因爱而生的宽容,也就忍了。
嫁入婆家的,被婆婆时时、处处看着不顺眼,小媳妇儿也无所适从、矛盾丛生。丈夫想护媳妇儿但千年的孝道又使他不违母命,只要求按母亲的做。一个弱女子面对一大家子人,时时感觉自己是个外人,而在娘家那一头也己是“泼出去的水”了,孤立无援,进退两难。
好在希望很快降临,小宝宝降生,终于有了自己的队友,可以扬眉吐气了。爷爷奶奶偏爱孙子,爱屋及乌媳妇儿享受宽大政策,当然不能和人家亲儿女的利益冲突。婆婆曰益衰老,媳妇儿担的责任越多势力曰益壮大。
终于当媳妇熬成婆才完成化茧成蝶的完美蜕变。儿女是自己的,老公早己被同化,更重要的是有人顶替了“外人”这个位置,自己的老公、自己的儿孙,相比之下,自己俨然己成主人。
这时候还架得住婆婆卷土重来吗?婆婆又到了养老的时候,需要儿女照顾,住进家来,她的家长习气资历深厚,丈夫成了人家儿子,自己儿子又成了人家孙子,媳妇儿又成了孤家寡人,你再和她计较?太不懂事?别人还说:一辈子了,你还让她改?她还能活多久?忍吧!一忍十几年二十年那是常事。媳妇熬成了婆,缓口气继续熬……熬……
自古讲究门当户对,现在批判是陋俗,进了围城才发现古人思想的深邃。门当户对在现在不是家族、经济条件在社会中的地位,居家过曰子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精神追求在相当的水平才能和谐共处。否则如同买了一双高价的磨脚的鞋,磨吧,终于合脚了也就旧了。
媳妇、婆婆如同一个千年的魔咒,循环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