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传习书院~每日传习~经典永流传~
《道德经》第十四章 道纪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看它不见,它是无相的,就叫它夷,听它不到,它是无声的,把它叫做“希”;摸它不到,它是无形的,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不可以用语言来形容。
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现实意义及心灵药方]
不要求亮丽,只要不昏暗,就有可能。生命要的不是必然,而是可能。
无相,无声,无形的时候,就是充满着可能性的时候。甚至,你要懂得去相,去声,去形,回到真切的可能点上来。
处在环中,才能因应无穷,不必在前在后,在左在右,徬徨犹豫,浪费心神!不必担心目前的势态如何,要用理念去化解,要以理导势!
关于老子的《道德经》……
自春秋战国以来,研究这本书的人就从未中断过,而如今“道德经”的魅力已经不仅仅体现的中国,早已传播到了整个世界,正如李约瑟所言,道家对自然的探究,完全可以和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希腊相媲美,它甚至是中国整个科学的基础。
对于“道德经”的评价,最完美的也是出自李约瑟之口,在他眼中,中国人的性格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全部都来自道家,中国若是没有道家的思想,就会像一颗根部已经腐烂的大树,但是现在的树根,仍然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