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坐上了去拉萨的火车,宁远边想着心事,边听着火车车厢中传来那首嘹亮的歌:”我的家乡在日喀则,那里有条美丽的河……”
这心事还要从宁远来日喀则说起。那年毕业的时候,宁远也不知道是受什么刺激,一门心思要去支边,即便家里已经给他安排了事业单位的工作,他也不愿意去,为此,还把家里的父母气得够呛。
其实,宁远来这日喀则是有目的的,因为从小他就特别喜欢青藏高原的故事,尤其是读了《尘埃落定》之后,就对这片神奇的土地充满了好奇。
再后来,仓央嘉措那首“你在或者不在”的诗歌火起来后,他就更加对青藏高原着迷了,就想着,以后要是有机会一定去看看那些转山转水的风土人情,还有那座宏伟的布达拉宫。
正在那一年,学院有支边计划名额,不顾家人的反对,宁远偷偷地报名参加了。当带着大红花,来到青藏高原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片荒芜的土地。
2.
火车在低矮的云层下向前,高山和峡谷就在火车的侧方飞奔。宁远心中很纠结,眼看这两年的支边生活快要结束了,可是,那宏伟的布达拉宫就没有去过,还是停在脑海中的那片红墙。
宁远还想在这青藏高原续约一年,家里的母亲死活不同意,说是给他介绍了一位姑娘,那姑娘的照片,宁远看到过,很漂亮。也与那姑娘通过电话交流了一阵子了,意思也很明确,最好是回来,她可不愿来青藏高原。
至于原因那姑娘也说得很清楚,说高原上缺氧,对身体不好;紫外线强,对皮肤不好;生活不方便,对未来不好。
这些,宁远都清楚,只是那姑娘在拉萨仅待了一天,就返回了。而他却是快两年了,他们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感。
日喀则的海拔在三千八百米,而拉萨少了接近三百米。别看这三百米的差距,能够让人的心跳速度剧增。而这些,对于适应了高原生活的宁远来说都不算什么。他也无法去说服那姑娘,正因为纠结,所以出现了冷战,好几天,两人都没有话可说。
3.
宁远借着这最后的机会,决定去看一看拉萨,去看一看《文成公主》露天舞台剧,再去大昭寺看一看被供奉着的仓央嘉措,算是圆了小时候的梦想。
宁远前后想了想,回到内地,他能够顺利的进入公务员的编制,在江南的小城应该过得还不错。若是这姑娘愿嫁,他就娶,人生也不过如此么?
火车过了铁架桥的河流,绕出了山,外面是一片平土地,开着格桑花。
宁远望着车窗外,那格桑花在青藏高原很普遍,花期也很长,五颜六色的,根根伫立在高原上摇曳,像是一位位骄傲而又坚强的女子,迎着阳光,迎着山风,在微笑。
在那山花之后的公路上,一个藏民正三步一磕头的跪拜,看不清楚表情,宁远想,那一定是充满了虔诚。他的心瞬间就平静了。
他想,即便以后下了山,这青藏高原至少来过,即便以后还想来,也不是没有机会。或许那时候,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看这青藏高原,骄傲地对他说,这地方自己曾经来过。
宁远笑了,支边的人前仆后继,自己应该走的路已经走完了,接力棒也交到了比他年轻的人手中,有何不可以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呢?
4.
火车到了拉萨站,人突然多了起来,似乎走起路来没有那么难受了。趁着夜色,他去布达拉宫前的广场,看到了夜色下的布达拉宫,在人来人往中,他似乎看到了一片疆土的繁荣。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宁远的心中想起这首诗的主人来,那个高原最美的情郎,不也在这茫茫的尘世中纠结着么?
后面的几天,他看遍了拉萨了景色,看到了文成公主历经艰辛,也看到了松赞干布的精明,只是在内心有太多的不舍,具体不舍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是这片荒芜的土地?是这片纯净的蓝天白云?还是这陌不相识的人民?
不得不说,风景这边确实独好,但宁远知道,再好的风景对于他来说,都只能观赏或者路过,因为,他的未来还在远方……
【END】
文/一诺余生 图/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