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故事一直在共乐区及周边展开,也能很精彩,但够不上人世间,所以,需要换场景。辛苦梁老师了,一下子干到贵州,这是周蓉的选择,也是梁老师的选择,都是为了爱和念(梁老师的父亲曾是到贵州一带支援老三线的工人)。
在周家,秉昆的地位有点尴尬,或者说有些悲催。母亲最看重长子秉义,父亲更爱女儿周蓉。几年前,周志刚回家探亲,得知女儿的荒唐事,勃然大怒,不但摔了东西,还给秉昆一耳光。说实在的,这关秉昆啥事啊。
贵州的冬季冷极了,特别是深山里,人们(指的是小村里的农民,也指进行“大三线”建设的国防工业大军与建筑大军)已经六七天没闻到阳光的味道了,冷加湿,人们血管里流的不是温热的血,而像即将结冰的冰水。
来这一带的人不少(二三十万),环境恶劣,生活艰苦,那点光荣感已不足支撑无休无止的艰苦,有人想回家,也有人想捞点资本往上爬。
大家普遍认为,他们最有权利发脾气,但是,最后都深深记住,普通劳动者就得有普通劳动者的样子。
七三年春节,这里的建筑工人并没有全放假,有些工作是停不下来的。
初三上午十点多,从山里顺着砂石路走下一个工人,一身蓝色帆布工作服已经湿透了,黑茬茬的络腮胡子已经多日没刮了,他就是秉昆的父亲周志刚。
“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刚是秉昆钦敬有加的,他现在正带着二十斤面粉、五斤腊肉、几块肥皂、一包蜡烛、一双新胶鞋要去看女儿周蓉。比这些还贵重的东西现在在网上点几下就能送上门,但当时要收集这些可难了。
周志刚省吃俭用,捡别人弃用的肥皂“尾巴”,学会补鞋和编草鞋,就是为了能为女儿攒点东西。
见过种种贫穷的他们,但冬季初入贵州山里时看到的是惊骇甫过是心痛,不少工人一路流泪到不忍直视。
周志刚是去年十一月从四川调到贵州来的,尽管那一千五六百人都说不怕艰苦,但最情愿从四川调往贵州的是他,因为他与女儿离得近了。
六八到七三,周志刚已经五年多没见过女儿了,虽然六九年知道女儿的荒唐事,他暗自发誓不再见她,但他终究是周蓉的父亲啊!
说句公道话,周蓉不是娇气的女孩,从不把自己当家里的宝,好的都让给哥弟,挨饿的那三年还落下了胃疼病。周志刚不知累地工作是为了用累来催眠才不因想女儿而睡不着觉。
当周蓉长大后,他常在想,什么样的男人才有福气做自己女儿的丈夫。谁知道她把自己嫁(好像不算嫁)到了贵州这个地方。
走在碎石路上,周志刚想起种种与女儿有关的事,心中没有了怨恨,只有怜惜。
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男人,会使女儿宁愿让父母伤心、哥哥弟弟蒙羞,一意孤行地追着他来到瘴气弥漫的贵州深山里共同生活呢?周志刚此行要见女儿,也要去见这个男人。
周志刚多次要周蓉的地址,秉昆都不给,这是周母怕他责骂女儿而示意秉昆不给的。周志刚只能向大儿子秉义要地址。能够如愿从秉义这得到周蓉的地址,除了有秀才郭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牛人)代笔的感人至深的信,还有郝冬梅的那一番对秉义谴责的话。秉义还是连续两封加急电报向父亲报周蓉的地址的。
加急电报让周志刚有了时间为去看女儿做些必要的准备。牛人工友郭诚也为班长周志刚联系了卡车司机,但由于工地忙险(这两个字是不足形容当时的复杂情况的),周志刚太累又睡得太晚,没能搭上郭诚联系好的卡车(这个情节设计让这一章长了很多,也曲折很多,这就是大作家的功力)。
周志刚不信女儿爱上的人脑后会发出七彩祥光,我也不信,我不过曾想,会不会周志刚在到女儿家之前先见过女儿爱上的男人。
郭诚不仅是牛人,还是有心人,见班长错过了卡车,执意送他一程,还为他画好了路线图。周志刚知道,郭诚的婚姻前几天才刚刚完蛋,可惜他不知道如何安慰郭诚。而郭诚创作的《工友》安慰得了许多工人,却完全安慰不了自己。
周志刚按照路线图的指引来到一个村子,看到一户人家门前树上吊着一条狗在剥皮,想起刚到贵州不久在食堂吃饭时因为议论当地山民与狗的关系差点与人发生矛盾,以后对杀狗的现象有所包容,但一直心疼狗包括吃狗肉的人……
就在周志刚加快脚步从杀狗现场走过时,一位孩子跟上来不停问他要不要买小狗。
周志刚不想买的,也实在养不起,但他听到孩子的说明和看到孩子的模样(十三四岁小女孩,仅有一只手,寒冬里仅穿件脏兮兮的白褂子,裸腿赤脚),满怀希望地看着他,他也满怀希望,希望小女孩理解他。
小女孩死心地将狗放在地上转身跑了,他知道自己不管,狗必死无疑,只能把小狗带着。
在继续往前走的路上,周志刚遇到一辆卡与对开的载油车在错车,他马上跑过去要上卡车。“2”字头老工人要搭车,肯定是没问题的,因为大家都知道“2”字头的工人是最艰苦的工区工人。
上了卡车的周志刚才发现两辆车都停着不开,原来是油车前轮陷在水坑里动不了,而卡车上的工人和民工是可以帮忙用路边的碎石将水坑填平通车的,但因为油车上印的是“4”字,这与“3”字头工在派性斗争中结下了梁子,成心不帮忙的(可悲吧)。
这种情况下,周志刚不方便说什么,只能干着急。油车司机过来哀求大家帮忙,却被连连挖苦(很佩服梁老师这里忍得住不评论一句)。
别急,用实际行动评论的人来了。
这时,突然有个持锨的人跳下车,用锨铲起碎石往水坑里扬。大家都看呆了,周志刚却为他暗暗叫好。
他没戴安全帽,剃光的头刚长出黑头楂,戴着的眼镜有条镜腿是用电线代替的,身穿破袄,脸晒得很黑,肩膀挺厚,看上去是经常劳动锻炼(这词用得妙)的人。后来又有人学着“眼镜”做,司机也想参加劳动,却被人推开。
人多力量大(早干嘛去了),终于通车了,当大家都上车时却没找到“眼镜”。大家议论几句后车在车上人沉默中开动了。
乘车半个多小时,再走二三里路,周志刚来到一个风景如画的村子里,心想如何女儿生活在这里,那他应该为她高兴。
在周志刚想得发呆时,一个牵水牛的男孩过来问他要找谁。原来这男孩是周蓉的学生,周志刚更觉得意外,住这么美的地方,还当老师,女儿幸福啊!
在男孩和时有阶时无阶的片石铺成的小路指引下,周志刚气喘不止的来到半山腰,没路了,也没校园,只有一个类似于隧道口的洞口。洞口外是一个平地,有三个篮球场那么大,用篱笆围着,还种有美人蕉和三角梅。
被男孩骗了?自己登错山路?周志刚在疑惑中听到一个女性的声音,他缓缓转身……
细看之下,周志刚如同被浇铸了,张了张嘴,发不出声音来。
他以为她的变化肯定特别大,悲苦不堪命运肯定会使她美丽不在——现在看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简单的一句话,应该有超出字面意思的含义,这也是对周蓉这个人的肯定,至少她对自己的选择是不悔的,无论多么艰苦,她都能过得好)
多年未见,父女再次相见,一个身不由己跪着掩面而泣,一个背着竹篓伫立着老泪纵横。
不错,山洞是学校,也是周蓉与丈夫冯化成的家。周蓉告诉父亲,像这样的地方是贵州山区的好地方,还有算不上好地方,再有穷地方,最后是很穷的地方,各占四分之一。
周蓉没见过很穷的地方,只听说过,当她知道父亲见过就追问有多穷。
知女莫若父,周志刚马上让女儿不要知道那些,并且问她想知道那些是为了什么,不实话实说他就走。
周蓉吞吞吐吐说要写一部纪实性的书,将真相告诉更多人们。周志刚暴跳如雷给制止了。
周志刚不急着问女儿当年的事,参观着她的家,耐心等她娓娓道来。
了不起,周蓉真的不简单,她当年直奔贵州可是做好了充分准备的,既沾了父亲周志刚的光,也沾了先生冯化成的光。
当然,这离不开周蓉的精心准备和巧妙的说辞。她的做法让“知青办”的人大受感动,让听着的父亲感慨万千,让看着的我们万千感慨。
由于深受周蓉感动,“知青办”的人还专为她开会研究,找到一个好的地方。周蓉也如愿以偿地遇到了心上人,当时在列车站当搬运工的冯化成。
虽然周蓉有些取巧,周志刚让她跪下发誓也不是因为这些取巧,最后周蓉也没有顺从发誓,周父也不再逼女儿发誓,但这一段看着就很不是滋味。
就在周蓉破涕为笑时,冯化成抱着女儿出现在山洞口,而周志刚背对着山洞口。
当周志刚一眼认出这个女婿竟是卡车上那个“眼镜”时,便凭着自己多年的识人经验对女婿做出了八九不离十的判断。
好了,这一章我用了不少时间,在看,也在摘抄,现在实在不想多写了,三代人四口人加上一条小狗,在山洞里有几分微妙的愉快气氛,夜里,周志刚与女儿秉烛闲聊,他手臂同时搂着酣睡的外孙女和睡在外孙女旁边的小狗,怪幸福的。这就够了,是的,够了,我觉得。
不对,有两句话,不摘抄下来,我觉得会有所欠缺的。
“有些事你把它当成好玩的事,就会真的觉得挺好玩了,比整天愁眉苦脸想不开强多了。”这是周蓉开导父亲的话,这也是周蓉在悲苦不堪的命运下依然保持美丽的关键。
“爸,你放心,我们会把那只小狗养好的。”冯化成送周志刚回去的路上,周志刚走出几十步才听到冯化成的喊声。周志刚没什么可以不放心了。(这是很值得学习的写法)
来得迟的第10章,我一会找时间看看第11章,有点迫不及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