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力
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
观察力
相信看过《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的朋友都知道这样一个场景:在福尔摩斯第一次与华生见面时,就立刻辨别出华生是一名去过阿富汗的军医。福尔摩斯为什么能够那么快地辨别出来面前的这个人就是一名军医呢?是观察。敏锐的观察力使得福尔摩斯能够迅速地辨别出一个人的职业、经历。
观察力的敏锐程度决定了从一个人身上得到的信息的多寡。也就是说,只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尽可能多地将一个初次见面的人的信息更好地把握住。
观察力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敏锐的观察力可以使我们避免受表面现象的迷惑,而真正地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变化的趋势。观察力,可以使一个人变得更加地睿智、谨严,发现许多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要观察一个人,就要把握住这样一个顺序:从下至上。也就是说,从他的鞋子开始观察。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先从他的脸开始观察呢?其实,一旦一开始就观察了一个人的脸,我们就会很容易地主观地对这个人进行评价,而因此影响或忽略了很多关于此人重要的信息。而从脚开始观察可以很好地避免这种情况。
培养的步骤,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
确立观察目的。对一个事物进行观察时,要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达到什么目的,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主要方面,以抓住其本质特征。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点,有目的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锻炼。反之如果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对事物熟视无睹,你的观察力就得不到锻炼。例如,你想要办一个新的商店,需要从别的商店获得一些商品陈列的经验,此时,你去观察一定带着目的性。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提高自己的观察力。
制订观察计划。在观察前,对观察的内容做出安排,制订周密的计划。如果在观察时毫无计划,漫无条理,那就不会有什么收获。因此,我们进行观察前就要打算好,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按部就班,系统进行。观察的计划,可以写成书面的,也可以记在脑子里。
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每个人由于观察敏锐性的差异,在同一件事物的观察上出现不同的兴趣,注意到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因此,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为了锻炼观察能力,必须培养每个人广泛的兴趣,这样才能促使人们津津有味地进行多样观察。同时,还要有中心兴趣。有了中心兴趣,就会全神贯注地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的观察。
观察现象,探寻本质。观察力是思维的触角,要培养同学们的观察力,就要善于把观察的任务具体化,善于引导他们从现象乃至隐蔽的细节中探索事物的本质。
培养良好的观察方法。大多数同学缺乏生活经验和独立、系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或者看得粗心、笼统,甚至观察的顺序杂乱无章。一个良好的观察者必须具备观察事物的技巧,掌握适当的观察方法。
遵循感知的客观规律。观察和观察力是在感知过程中提高的。因为,为了培养观察力,就必须遵循感知的一些规律。也就是说感知的一些规律也成为观察的基本规律。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能坚持下去,就会取得成功。习惯成自然,观察力贵在培养,更重要的是能养成长期观察的良好习惯。
观察应注意些什么呢?忌漫无目的。许多人在观察事物时,东张西望,漫无目标,他们观察过的事物如过眼烟云,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印象,因而总形不成观点。
忌片面观察。有的人观察事物,只注意它的正面,不注意它的反面;只观察表面,不观察内部;只注意现在,不注意过去;只去注意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由于这种片面观察,他们所观察到的往往是一些假象,因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中国古代兵书上有疑兵计和兵不厌诈的谋略,就是故意利用一些手段混淆敌人的视听,破坏他们的观察能力,引导他们做出错误的判断。比如《三国演义》中“张飞独断当阳桥”的故事。曹操看见张飞雄赳赳,横枪立马在桥头之上,又看见张飞身后的树林背后尘埃蔽日,似乎埋伏有大队人马。他又想起关羽曾经告诉他的话:“吾弟张翼德于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耳。”这时张飞连吼三声,声如巨雷,势如猛虎,曹操立即转身逃走,退兵30里。曹操这时犯的就是片面观察的错误。
忌无重点。有人虽然去观察事物却不带目的性。一古脑儿地观察,把所有现象都收留,囫囵吞枣,结果抓不住重点,浪费时间,观察结果不理想。
忌走马观花。有人观察事物,不深入、不细致,只是粗略地浏览一下。这样既得不到具体印象,又遗漏许多细节,使观察结果一般化。
忌不用心思。有人在观察中,不用心去分析、去比较,也不思考事物的来龙去脉,因而也得不到令人信服的结论。中学生因为兴趣广泛,性情活泼,最容易在观察中出现这样的错误,他们往往凭借一时的好奇心,不做更深入的探求。
忌半途而废。有人在观察中,遇到复杂和难于解决的问题时,便停止观察,结果常常功亏一篑。
此外,观察过程中还应忌情绪不稳定。有人在愉快时就有兴趣观察,不愉快时就心情烦躁,观察不下去,甚至在某种特殊情况下,由于心情紧张而根本无力进行观察。有人对智力较高的中学生进行调查和观察,发现他们一般都有较强的自控能力,情绪稳定,不忽冷忽热,在遇到困难时能坚持下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训练方法
观察力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按顺序、抓特点、适当想象,先整体后局部,对比观察,连续观察,重复观察等。
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
全面观察是指对某一事物的所有方面都进行观察,既要注意到事物比较明显的特征,又要观察到事物比较隐蔽的特征;既要把握住事物的整体,又要考察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既要观察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又要了解事物发展某一阶段的特点,从而对事物有一个全面而彻底的了解。同时,客观事物是极其复杂的,要实现全面观察,就必须调动眼、耳、鼻、舌、身等各种感官进行视觉、听觉、嗅觉、肤觉、触摸觉、动觉等诸方面的协同观察。重点观察是相对全面观察而言的。它是指只对事物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作特别深入细致的观察。著名作家杨朔在谈到观察人的特点时说:“我们要特别注意观察那些性格上有特点的人。从他的外表、举动、语言以及生活习惯上掌握他的性格。”重点观察就是抓关键、抓重点,把注意力紧紧瞄准你要观察的对象。
比较观察与解剖观察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有效方法。比较观察是把客观事物加以对照比较,找出相同点和相异点,即认识事物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解剖观察是把被观察对象的各种特性,各个侧面及各个组成部分分解开,仔细地加以观察。通过解剖观察,可以加深对事物的了解。
顺序观察与侧面观察
顺序观察是按照事物的一定顺序进行的观察。客观事物总有其顺序,有其发展的过程。事物的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如事物的发展过程)、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上下、左右、前后等)、主次顺序、逻辑顺序等。观察时必须遵照一定的顺序,如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整体。从心理学上讲,顺序观察有利于信息的存贮、编码和提取。侧面观察是对事物和对象的某一个侧面进行的观察。如作文中记一个人物在特定场合下的活动,摄影中拍摄一个特写镜头等
长期观察与短期观察
长期观察是指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一事物或对象进行的较为系统的观察。比如,气象小组为了摸清当地的气候特点及规律,进行数年的观察记录,并从获得的气象材料中概括出该地区的气象特征及规律。长期观察具有时间久、连续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直至获得预期的观察结果为止,切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三日打鱼,二日晒网”。长期观察本身就是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过程。短期观察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一事物或对象所进行的观察。例如作文课中,为了写日出,一大早起来仔细观察日出的景观。短期观察的事物往往稍纵即逝,所以,一定要抓住时机,认真仔细地观察思考,并及时做好记录。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是观察者亲自动手进行观察,或者实地考查。间接观察是利用别人观察所得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和概括,得出相应的科学结论。
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自然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如学习植物学或动物学时,在大自然或动物园中,实地观察那些活生生的植物和动物。实验观察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进行的,如学习物理和化学时,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实际观察那些具体的物理或化学现象。
上述各种观察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根据观察的对象、时间和地点等条件,选择某种或某几种有效的观察方法。 一般情况下,在同一时期内,可以以某一种观察方法为主,另一些方法为辅,让各种观察方法取长补短,相互补充,观察活动也应该有主有次,突出重点,以便收到良好的观察效果。
其实现实中也有常有观察不全、不细的情况,是在观察事物时常犯的毛病。这就使对事物的观察容易出现遗漏或太笼统。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在观察时缺乏正确的方法。
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对事物的观察全面些细致些呢?
对静止的事物,构成它的各个部分要看全,每一部分的各方面的情况要看细。每一个具体事物,总是由几部分构成的。如果我们在观察的时候遗漏了某个部分,那么观察到的事物就是不完整的。
对变化的事物,整个过程要看全,每个发展阶段要看细。
观察还要调动多种感官。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在进行观察的时候,仅仅用眼睛看一看是不够的。要想使观察的收获更大,感受最深,就要尽可能多地调动自己的各种器官,用眼仔细看看,用耳仔细听听,用鼻仔细闻闻,用口仔细尝尝,问问,用手仔细体验脑仔仔细想想。去观察、去调查、去体验、去分析,这样,我们才能全面、细致、深入地了解事物,才能透过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体味到生活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