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师,日思夜盼的暑假,终于如期而至。 在修整了一段时间之后,暑假培训如约而来。 今天是暑假培训的第一天,主要是听专家作报告。第一位专家讲的是对十九报告的解读。党在新时期施政纲领是什么,特点如何,在我看来,应该是一些枯燥的内容。但意外的是,她讲起来,很轻松,报告整体流畅,幽默很接地气。整个听下来,很放松,有意思。 总结起来,她的报告有个特点,那就是她的理论后面总会配有至少一个大家熟知的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说新的经济形式,她会提大家熟知的支付宝,蚂蚁金服,微信等。提到新时期人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她谈到了自己花四千元拍写真照,挑选出彩的九张发朋友圈,引来200多个赞以及一批令人羡慕嫉妒恨的评论的事件。她觉得当时四千元的意义就在于照片、朋友圈、点赞、评论给她带来的那种精神的满足感。为了这样一种精神的满足,愉悦,她愿意花四千元买单,足见新时期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与看重。这个例子很鲜活,大家听起来觉得熟悉,虽然不能准确地给精神文明下定义,甚至有点狭隘粗浅,但大家听了,也能理解个八九不离十。 这位讲课的女性专家年龄不大,我觉得她应该是一个在对生活有广泛关注的人。感觉她视野开阔,知识也还算丰富,从国际局势到中国发展到百姓生活到个人体验,都能娓娓道来。关键是她能抓住听众的心,她知道在做座的各位老师有什么样的知识水平,有什么样的见识,对什么感兴趣,可以说她的报告是贴着老师的实际做的。换句话说,她是首先分析了老师们这么一群人,再量身定做做报告。所以她是目中有人的。 从她的报告映射出一个有趣独立的灵魂,有新时代女性的特点。作为一个女人,她是独立的,作为一个党校老师,她是成功的。因为她的眼中有人。 第二位所谓的专家讲得是学校教育教学评估方面的问题。整个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杂乱枯燥乏味。简直是味同嚼蜡,面目可憎。为什么差距这么大,想来这位所谓的专家就是不断地在照本宣科地念那些条条框框,讲不清,发音不准,高高在上,缺乏事例,真是让我们昏昏入睡,人看起来就古板无趣。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不管我们爱不爱听,他没有去思考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陈述老师们最能听进去。他大概也没想过他这么无趣地呈现报告,听众会不会疯,反正我们差点疯了。太无趣,但我们还不能走,所以整个会场相当尴尬压抑无聊。 这应该也是很多专家作报告的常态。或许在有些专家看来,一场报告,按时间算,几个小时多少钱。讲满这个时间就可以了,至于受众有没有兴趣,有没有收获,他们应该是不关心的。从这么个角度来讲,他们是有多粗暴啊,因为实在太目中无人了。 这令我想到了老师平时的讲课,为什么有的老师明明知识渊博,可讲课效果就很差,有些老师或许专业没有那么牛,可课堂氛围效果却非常好。 后者一般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愿意从听课对象熟悉的领域去挖掘教学内容,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内容自然是感兴趣的,所以课堂往往是生动有趣的。而前者正好相反,可能讲得深透,但与学生的生活接触脱节,学生自然是难理解的。所以有知识是一回事,会不会传达又是一回事。 但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你眼中有没有别人,你愿不愿意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都说教育在于用一个灵魂去影响另一个灵魂,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那么前提是你有灵魂吗,你心中能有学生吗?你眼中能有人吗?
老师,你的眼中能有人吗?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