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迷上了刷视频,视频短、快,每个视频都能讲述一个小认知,我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
今天说说这种学习的坏处。
一、断章取义,同是婚姻不幸福,有的教人离婚,有的教人忍耐,各有各的道理,有的教清高,有的讲功利,有一些互相矛盾的东西。
我觉得短视频就像小时候大人讲的道理,对认知系统有意义,丰富的认知意味着更广阔的选择方式。缺点是这些选择不是基于个人的内在感受做的,好比找对象,别人都说好就成了,结婚之后仍会很困惑,因为听别人教导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短视频基于时长和讲述者的认知,传播的知识碎片化或片面化,很多人言论不严谨,他本身的认知就是局限的,应和了和他一样的局限者,观者内心的认知被确认了。真正的认知是开放的,波普尔所说“能被证伪的是科学”,人的认知在上一层被打破,那些坚决的认知大多有偏颇。
片面的认知确认是对自主寻找答案能力的剥夺,书比短视频要好的多。我现在也不爱写作,因为说比写容易,写要精密、逻辑,不借助语调、语气,不能啰嗦和重复,好比搭建房子,写有结构和顺序,说只要把一个点讲清楚就行了,说碎片化,而一本著作就是一座高楼大厦,从地基建起,其上的结构独立、自洽,屹立百年而不倒,内核强大。这种书不包括那种快餐,一个个小专题,仍是碎片化。
在娱乐至死的时代,学习越来越快餐化、碎片化,写书、读书的人都少了,我也这样,太多的短平快,会不会让人看起来丰富,实际浅薄?
我还是坚持写一写,大言不惭的说,我读的书不少了,书曾是我的食粮和快乐,生长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读书是如同上网般享乐。
迷上视频,希望这个行为是短暂的,随着刺激降低,回归捧卷阅读的生活,走近全世界那些曾经来过,深思过,倾吐过,有爱、有品、有个性、有深隧、悲悯的人格。朋友无需多,灵魂交汇最快乐。
二、被短视频充斥的生活,现实的体验减少了。我是个孤僻者,愿意沉溺在虚拟世界,享受独处和自由的快乐,相比虚拟世界,现实的镜子更真实些,现实的碰撞更适合心理成长,因为现实难以被控制,被选择,更能击碎自恋,知道自己不是全能的,让我们在进取在同时调整标准和定位,找到适合的位置,踏实做自己。
人的一生不是成就什么事,而是活出本有的样子,我们以为寻找的是他人,其实是自己。这个自己就是和世界的关系。
三、成长的“减”的过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知识、技能需要不断增加,心灵成长是不断减少的过程,佛教叫减少习气,心理学的叫减少投射,投射是把自己的认知好恶影射到别人身上,投射越多越看不到他人真实的模样子,像带了一层滤镜,变得扭曲或不清晰。
如何减少投射?就是把原始的扭曲矫正了,短视频能纠正我们的认知,对我们有益,所以看的人多,可是扭曲并非完全来自认知,有人说“懂得了所有的道理仍然过不好生活”,说的就是认知虽然改变了,但是内在的反应机制仍是那样的,潜意识没改变,潜意识是决定命运的。
人的反应模式是在感受的过程中内化的,亲身感受的比听到的深刻的多,相对体验,认知不是最重要的,好比一个人尝过苹果,虽然不会说,但是苹果的味道他知道了,对另一个人不停的描述苹果,他对苹果的感受仍然的迷茫的。
听和体验结合,好的关系能治愈一切,虽然不懂理论,但是体验过,心里的怕解除了,减少投射,对外界的焦虑就变少了,世界自然变得开阔。
我咨询时不以认知为主,注重体验和关系,不问你学到什么,问你的感受是什么,如果他的感受因长期的压抑麻木了,就陪他玩儿,让他体验放松的感觉,准备好了再去探索内心世界。
每一波浪潮的涌起都是有原因的,以前的认知太贫乏,传播知识的渠道太单一了,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短视频功不可没,给我们打开很多视角,方式还是喜闻乐见的,它是好的,也是局限的,是有益的补充却不足以依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