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知德合一”是学习的前提,当然,追求个人的道德高尚显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儒家的观念中,最高的“德”当然不是一己之德,而是“推己及人”,也就是“仁”。《论语·卫灵公》中有孔子问其弟子:“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后又道:“予一以贯之”,在孔子的学习及教授过程中,“仁”是其始终不渝的标准和理想。在《论语》中,“仁”的概念是模糊的,宽泛的。孔子对其多次论述,虽然意思不尽相同,但是不可否认,“仁”是个人道德推而广之的结果。
“己欲利而立人,己欲达尔达人”,通过道德教化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推行道德,使每个人都能够协调好自己的关系网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以实现博施济众的目的,这就是施行仁政。孔子承认自己并非仁者,“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人之不倦,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矣。”(《论语·述而》)“仁”上升为一种政治品德,它的要求范围在当权者。正因如此,儒家才迫切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相对于道家的消极避世,儒家的积极入世绝对不是纯粹为求功名利禄,也正因如此,曾点“童子六七人,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才会如此切中孔子内心的渴望。春秋时期的儒家不会把满足物质需求看作至关重要,这在封建经济萌芽兴起,重利轻义的春秋时代是何等宝贵?孔子“忧道不忧贫”的执着和忘却一己私利的责任感又有几人能够真正体会?而后世,尤其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经典成为当官进阶的敲门砖则完全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手段和科举取士,儒学逐渐僵化的结果。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儒家所推崇的,是不变的“德”,所以,不论是身居要职还是节衣缩食,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的道德都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