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候就听老师讲:“古代的进京赶考的学子全都是寒窗苦读,而后通过科举考试或扬名天下,亦或默默无闻一生……”听完之后给我带来的触动挺大的,那时候每个人都把自己当做了古代的学子,包括我自己。
长大点儿到了高中,我发现也许我并不是学习的一块好料,因为高中课程乏味,基本考试只要是下功夫“背”就能考的很不错,而我捏,很不擅长背诵,以至于到现在我还对“背诵全文”这四个字怀恨在心。记得一次高三后半段时期的升旗演讲,一位学霸级人物演讲了这么一句话:十二年寒窗,全看今朝!当他大声朗读出这四个字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他的满腔热血、铿锵有力,我也被他的这种向上的精神所感染着,宛如一个宗教信徒听大主教的祷告词一般虔诚。
我试着去拿这句话来刺激自己去努力,可是我发现这太难了。因为我理解不了单单拿一次高考成绩就定了终生这种想法,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激励自己,那岂不是社会就止步于了高中水平?当然了,这是不可能的。
直到我现在上了大学,看一批新的考生在考“人生卷”,我发现这句话貌似有漏洞——对,有个大口子!我仔细想了想:如果说十二年的寒窗苦读真的能决定一个人以后的一生,那么,为什么又有那么多人进去了大学,走向社会会变得如此“低能”呢?社会上又为什么会有“现在的大学生嘛都不会干,就知道吃!”的偏激观点呢?我认为这句话被我们“终点化”了,我们拿这句话去“刺激”考生,让他们觉得高考就是我人生的终点,高考之后的日子就是天堂,高考之后老子就是天下第一谁也管不了我!
我反正是特么不信这句“终点式”话的,高考不过和我们每次考试一样只是个小小的里程碑,如果非要比比的话,高考充其量也就是里程碑多加了一点儿石块儿而已,高考远远不是终点,大学不是终点,步入社会也不算是终点,只有当你真的不再有好奇心与渴望知识的欲望的时候,那才是终点!
我为什么小小年纪就说这句话是“鬼话”呢?因为我最近在想一个观点:十二年的学习生涯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大学教育?是前方一路小平坡?是更优质的开放式生活?我觉得不全是,我更觉得十二年——这是一笔不小的时间支出——给我们带来的是学习能力。
学习东西应该是最爽的时刻,而我们的大部分人的学习能力却仅仅是:背着炸药包跟着光荣的教师队伍往前冲,全然不顾自己是不是应该这样走,这样的人我称之为:傻孩子——我之前就是。而稍微牛点儿的学习能力就是:背着炸药包,但是我要看看怎么使用炸药包,我的炸药包的保险在哪。这种人我称之为:聪明孩子——正在努力进入这种孩子圈。最牛的学习能力是什么呢?背着炸药包,拿着如何制造炸药的书,准备物品制造更多炸药,这种人我称之为:深入思考的孩子——我还没做到。
更好的学习能力一旦形成,那么我们会很快摆脱对他人的依赖,转而自己去深入研究思考,这样的话,像“十二年寒窗,全看今朝”类似的话岂不是立刻天崩地裂了。
“十二年寒窗,全看今朝”这句话,傻孩子会觉得:“嗯,我要听老师怎么讲这句话,老师说是啥就是啥,绝不搞事情。”聪明孩子会觉得:“这句话是肿么形成的捏,为啥这么多人崇拜这句话捏……”深入思考的孩子会觉得:“这句话不就是典型的鸡汤文吗,真以为高考就能决定一生了,可笑至极!”
这一年过得很快,我也从一个傻孩子慢慢的过渡到一个聪明孩子了,未来还会更加有趣。从学生角度来说,当我们摆脱对老师的依赖的时候,就是我们开始发现这个世界更多不同的元素的时候,原来我还可以自己用脑子思考,这感觉真的像重生一般!
很期待下一个十二年发生的事情,第一年已然过去鸟,还有十一年呢,走着看吧,我敢跟你打一个五毛钱的赌:未来会更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