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感觉自己年龄增长了,以前的朋友很多都许久不联系了,剩下的“好朋友”如今也是一年有数的联系几次。正所谓,越长大越孤单,为何朋友越来越少了呢?而什么样的朋友才算是好朋友呢?这些问题一直没有想明白。
最近,在读《论语别裁》,读到交友的艺术时,南师认为,“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南师又讲“君子以文会友”,这个“文”包括了文化思想。读了这两点,我仿佛对上面的问题有了新的感受,仔细思量一下,仿佛对朋友之道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好的朋友,却是要包含以上两点,第一要有共同的文化思想,我想这应该可以理解为共同的三观吧;第二要能规过劝善,但确实要有一定的限度。仔细想想身边的朋友,从小到大这样的朋友也有不少,但是大多数的朋友又是什么样的存在呢?也许把分类理解会更加清晰。
首先,一类就是利益关系连接在一起的朋友。这些朋友都是在利益上彼此需要,工作上应该很多是这种朋友吧,大家你来我往、吃饭喝酒,当利益消失了,朋友的关系也就淡了,甚至直接就不在联系了。因此,这类朋友就不必太费心神、太费感情,否则最后伤神是划不来的。
其次,一类算是“曾经的好朋友”吧。这些朋友,曾是我们从前人生轨迹中很闪亮的星星,在过去的某个时间里是我们身边的好朋友,满足书中所说的两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文化思想”层面有人停止了脚步,而你在不断前进的路上,发现他们掉队了,于是彼此走出了相互的世界。
曾经初中的好友,每次放假我们都要约到一起玩耍、谈心,后来她无法理解我为何辞去公务员跑到上海,我也无法理解她为何留学韩国十年却不写论文无法毕业……如今,虽然回家还会聚会,但已不似从前了。也许当初的知心好友就是在“文化思想”走上岔路时,慢慢变淡的吧。
再次,一类就是当下时间里能够符合标准的好朋友吧。这些朋友,符合书中所写的两点,我想这些朋友不在乎何时认识,只要在“文化思想”上能达成共识,其他的什么似乎都不那么重要了。也许金庸先生笔下的“郭靖和周伯通、杨过和黄药师”这种忘年交也算这一类吧。这些朋友在当下都是我们的财富,不管未来会不会走向分歧,至少想在我们应该珍惜。
最后,一类是从小就是朋友,又能在“文化思想”上共同进步,在你的人生里一直是好朋友。我想这些朋友是最最珍贵的财富,但却可遇不可求,如果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还是好好珍惜吧。对于我而言,至少到目前为止身边还有那么一两个这样的人,从前算是运气好,往后我想我会好好经营的。
对于朋友之道,想的清楚了,心仿佛也轻松了一些。人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朋友,也许朋友没有越来越少,只是以前的朋友变少了而已。总之,当有真正的好朋友出现的时候,要好好珍惜,好好经营,好的朋友是我们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