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作业是谈谈对“读”“书”的理解:读书,重在“读”而非“书”。一部《红楼梦》,有人读出“《易》”,有人读出“淫”,有人则读出了“缠绵”、“排满”和“宫闱秘事”;而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也会读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和贾宝玉。因此,不存在把《红楼梦》“读完了”之说。
"读过书",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如同家常便饭一般了,时至今日,离校多年,当工作成了一份谋生的手段,当下班后为了家庭孩子如同陀螺一般不停的转的时候,试问还有谁在读书?还有谁在安安心心的读书?更有谁如同汲取营养一般孜孜不倦的深读一本书?
曾有励志故事告诉你,每周读一本书,一年下来你就读了54本书,然后你就可以蜕变……,曾经心潮澎湃,只是不明白,每周一本书的速度是圂囵吞枣还是细嚼慢咽?女儿刚上小学时,老师要求每学期必须背诵30首古诗,很奇怪的是,过去了那么多年,只要提起古诗的名字,我这个当妈妈的竟然能够倒背如流,老师说,这就是童子功的魅力。《三国志》云: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孩子读书,刚开始大抵都是囫囵吞枣,读的次数多了,慢慢消化吸收,自然而然也就理解、提炼、记忆,然后像烙印一样烙进了潜意识里,不用的时候尘封在心灵深处,一旦启用也是历久弥新,我们成人的世界里,谁会为了一首古诗,朗朗背诵一个早晨,谁还能有一颗只为读书不为名利的初心?不只是年龄更有一份执着在里面,我想这也就是老师说的童子功吧!
在我工作后,能够专注的读一本书更是少之又少,犹记得去年秋天,因为爱好心理学,我报名参加了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考试,给我们考前辅导的曹文代老师每每叮嘱我们,做真题很重要,但能把咱们教材书读明白了才是最重要的,怎么读,带着问题去翻书啊,别怕麻烦,一遍一遍来,总会记住的。这是我走出校门后翻看次数最多的三本书,当然也是很有成效的一次考试,总算搭上了考证的最后一班车。
考试结束后,曹老师又向我推荐了李克富老师的《自由的联想》和《行走中的思想》这两本书,彼时我正在自己的情绪漩涡里不能自拔,李老师的这两本书如同及时雨,一遍又一遍的或点化或浇灌或如重拳出击,直击我敏感的神经:
“你需要我能为你做点什么?”
“只需要知道我很难受就够了”
犹记得读到这句话时,我第一次在人前肆无忌惮的流泪。
"一切情感都是现实情感和过去情感的复合体。
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
不要被感性所迷惑,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
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具有不同的样子。
情绪背后一定隐藏着欲望。
人,是一种不能离开枷锁的存在。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诸如此类,我每每都是读了又读,细细体会,以至于同事见了都开玩笑说,这书是你租来的啊,天天抱着不放。
读的次数多了,体会也开始不同,最初读到某句话,我会把自己换位进去,体味话的意思,再读我会是一名旁观者,着重理清老师想要表达的意思,待到第三次第四次读的时候,我已不再执着在自己的情绪里,也能试着跳出自己的思维模式去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说这句话,为什么不那样写,我想如果我只是泛读一遍,这些后来的感悟就不会与我相遇了。
再回到老师的提问上,谈谈对“读”“书”的理解:读书,重在“读”而非“书”。我则认为:“读”完的是“书”,“读”不完的是“书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