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关将至,初中同学群开始张罗起春节聚会的事情。
没有多少人回应,我一向对于同学聚会的事情并不热衷,自然也是假装潜水的。
便有人发了这样的信息:那些大学生应该是不在乎这些初中同学了,还有那些老板也是不会把这些穷同学当同学了。
我刚上初中时班级是随机编排的,我所在的班级两级分化,年段前十名我们班占了八席,但同时调皮捣蛋全校最有名的也都在我们班。
初三的时候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就按学习成绩重新分班,那些调皮又成绩差的学生被“分流”了,毕业后只能拿到结业证书,不再继续升学,才有了“那些大学生应该是不在乎这些初中同学”一说。
2.
年轻的时候,同学聚会的机会很多,小范围三五个月聚一次,大范围的到春节也能聚一次。
那时候,大家刚离开学校不久,或者都还在学校里,不过是在不同的城市。
不会有人“关心”你单身的问题,也没有人问你一个月赚多少钱,在哪里高就。看到当年暗恋过的人,仍然会觉得害羞。
聚餐结束后,几个男同学一起把你送到你家门口。回去后,躺在床上,仍然意犹未尽,有人发来一句:“睡了吗?”
那时候,同学聚会,聚的是情。
小范围聚会的,还有的成就了美好姻缘。在学校的时候,他们可能连话都没有讲过。
只是年岁渐长之后,发现同学会已经越来越不纯粹了。
所以,后来每次参加完一场同学聚会,心里都是五味杂陈。
3.
几年前,我参加另外一个初中班级的同学聚会,那时我参加工作四年,要说那时同学之间虽然也开始有了差距,但也并非遥不可及,最大和最远的差距无非就是留在了城市还是回了老家,是单身还是已婚。
聚会上只有两个女生,还都是单身。一个是燕子,她一直在深圳工作,还有一个是我。
也是,已婚女性是不需要参加,也是没时间参加这种聚会的。
我和燕子并不是很相熟的同学,一起坐在角落里瞎聊,在一群觥筹交错的男同学中间也是相当尴尬。
一位男同学Z喝了点酒,红光满面,过来说要与我们碰杯。
“来来来,跟我们班的大龄剩女干一杯。我们班估计也就你们两个还没结婚吧。”
我和燕子相视一笑,实在没想到还会有这出,但还是保持风度地拿起水杯站起来。
“别啊,都是大城市来的,喝什么水啊,不会是看不起我们在农村混的吧。换酒,换酒......”
我实在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教书育人的老师说的话。
“你们年纪这么大了,怎么还不找个人嫁了,不要眼光太高了哦。”
如果不是因为同学聚会,人多嘴杂,我真想怼他一句:“关你屁事!”
最近一次参加同学聚会是在去年,大学毕业十周年。原本也是想找一个借口搪塞,便不去参加了,因为光用脚趾头掰一下就知道会是什么样的画面:免不了是要互相攀比一番,然后在背地里又对他人品头论足一番。后来因为室友们都去了,不去似乎不妥。
那天的聚会来了二十几号人,大致分成了两拨。一波是自己觉得混得不错的,比如在官场混个一官半职或者在企业已经是一把手的或者自己当老板的,恭维别人的同时也接受他人的恭维;还有一波就是相对逊色如我这般普通的上班族了。
已经没有人在同学聚会里忆往昔了。没有人忆起那些年一起翘过哪些老师的课,也没人说起当年一起帮某同学追求系花的故事。
其实我们都知道,那些原本就没有多少交情的同学,在聚会之后,也并不会因此就有更多的交流。之前不联系的,聚会之后也不会突然就热络起来。
不仅阶层是固化的,我们的生活圈也是固化的。
对于一个不善于经营人情世故的人来说,我是相当不喜欢这种“大型”聚会的。若参加了,也是去往相熟的人群里,才能寻得一丝自在。
4.
去年,我家七十几岁的公公参加了一场战友会,是他们的班长,一位姓刘的叔叔组织的,聚会的地点选在我们当地最有名的酒店。
公公回来后,便忍不住感慨岁月无情。
他说:“想当年身强力壮的阿兵哥,如今都已经是一群颤颤巍巍的老头子了,这几年,陆陆续续都有人离开人世。下次再聚的时候,也不知道又会有谁不在了,我们都已经是有今天没明日的人了。”
我想着该说些什么话来安慰一下才好,他却又话锋一转:“不过真是没想到,那个姓刘的那么有福气。我们同一年转业,一起被分配到水泥厂,照理境遇差不多,结果人家儿子当了大老板,在外混的是风生水起,还给他这个老父亲在老家盖了一个独栋的别墅,他现在可真是要啥有啥啊。”
年轻的时候,拿自己与别人比,到老的时候还得拿子女和别人比。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无关年纪。
5.
我在求学路上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形影不离无话不说的伙伴,那时候相信天才地久,深信即使我们去往不同的城市,有了新的朋友,我们的友谊也不会改变。
一开始,我们保持着一个星期两封信一个电话的频率,再后来发现信里不知道该写些什么,电话里该聊些什么了。
然后才明白,当时间把我们带往新的风景,遇到新的人,过往终将离我们越来越远,不是一场同学会就可以逆转的。
小时候,一墙之隔。长大后,光阴之河。
失去的,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