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论指月录●辨微之三:级别
学习缠论的人,应该都会在一个地方迷惑,或者知道缠论的一个非常被人诟病的地方,那就是循环定义。比如中枢由次级别走势类型构成,而次级别走势类型又要找次级别的中枢,然后次级别的中枢又要找次次级别的走势类型,如此循环往复。
这就好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话题一样。如果纠结在鸡生蛋、蛋生鸡这个层面,这个话题就无解。如果稍微脑子转一点弯,认识到----鸡----蛋----鸡----蛋----鸡----这个过程中,鸡----蛋这个过程是亲子关系,也即蛋是鸡的后代,是属于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而蛋----鸡这个过程则是同一只鸡的不同发育阶段,刚生出来的时候是蛋,钻出蛋就叫鸡,这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叫法。那么,这个问题就没有意义了,鸡生鸡而已嘛,很正常的生殖过程。如果非要在进化树上去寻找,到底最初有没有一只不叫“鸡”的生物生出了一个叫“鸡”的蛋,那就跟压倒骆驼的所有稻草中哪一根才要负主要责任,或者吃了5个馒头吃饱了,那干嘛还要吃前四个这类话题一样,属于不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区别。
缠论不关心这些问题,因为理论是为指导实践服务的。所有脱离实践的诡辩都毫无意义。那么,缠论中是如何跳出级别这个循环定义的呢?
先回到前面那个图:
在这个图上,1纳秒时间周期上的点与点的关系构成的上、下、横这三种结构,组成了线与线之间的关系。为避免混乱,暂时不用习惯上的1分钟、5分钟这样类似的级别名称,先把点与点这个层面定义为L0级别,把线与线这个层面定义为L1级别。
有了中枢的定义之后,很显然,在L1这个级别,上图就有一个中枢的存在了。这个中枢是由前三段L0级别的上、下、上3段重叠组成。由于目前只有一个中枢,还不能确认在L1级别,完成后究竟是趋势还是盘整,但至少中枢是有了。
但是,按照走势类型的定义,回到L0级别,这三段上、下、上的走势类型,是如何区分的呢?
前文也说过,在L0级别,上、下、横的概念是由后一个点与前一个点的位置比较得来的。如果后一个点位与前一个点位位置相比是向上就定义为上、向下就定义为下、持平定义为横。
按照缠论对走势类型的定义,这三个概念中并没有中枢,那么也就不属于趋势和盘整了,这样L1层面的中枢也就不成立了。
所以,有了中枢的概念之后,就必须要对L0级别的上、下、横重新定义,使之同样符合缠论的定义。
于是,可以重新对最低级别的中枢进行定义:在L0级别,如果有连续3笔交易价格相同,则定义为最低级别的中枢。
这样,就可以把L0级别的一些混乱现象理顺,有了连续3笔价位相同这个中枢定义,也就可以定义在L0级别的走势类型,从而使L1级别这个中枢成立。
上面这三个图就是重新定义后的L0级别的中枢,以及由中枢决定的三种走势类型。
有了这个新的定义之后,就可以对L0级别的所有点进行分类,从而区分出该最低级别的趋势和盘整。
在这个图里,图1的上+横+上、图6的下+横+下,如果这个横有3笔相同价位,则只构成L0级别的中枢,所以这两个图都属于L0级别的盘整,也就是说,在L1级别,这不构成3段重叠形成中枢;而图9里的横+上+横,和图10里的横+下+横,因为两个横都属于L0级别的中枢,且中枢不重叠,所以属于L0级别的趋势。如果横连3笔相同价位都没有,比如只有2笔,那就连L0级别中枢都不构成。
对于其它图形,比如图3的上、下、上,每一段都不构成L0级别的走势类型,因为每一段都没有中枢,但是三段又有重叠,到底是应该算作什么级别的中枢呢?
先说一下个人结论:我本人是把类似图2、图3、图4这样的图形,统统视为L0级别的中枢。也就是上图所有有重叠的都是L0级别。那么,回到一开始第一幅图,构不构成L1级别中枢,就又是个问题了。因为每一个上、下都没有内部的中枢。
实际上这个问题的解决恰好可以回答一个学缠路上的大问题,也就是笔线段的由来。因为在这里还不涉及具体实际图形,而且还没有说到3段式与5段式的区分,具体的解释,要到《索骥篇》再去慢慢研究。
先不理会定义带来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先看由这些定义带来的结论。
很显然,L1级别的中枢和走势类型都是符合最初给出的定义的。在L0级别,走势类型也符合最初定义,但中枢却是重新定义过的。也就是说,在L0这个级别和L1这个级别,对于走势类型定义是固定的,对于中枢的定义是不同的。
因为根据定义,走势类型是由中枢决定的。所谓“方向”,其实指的就是走势类型,但走势类型与中枢密不可分,中枢和走势类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所以级别可以表达为两个公式:a1=f1(a0);an+1=f2(an)。
在这两个公式里,a代表的是中枢和走势类型;f代表的是中枢和走势类型的定义规则;n取自然数1、2、3、4、5……。
先从后一个公式an+1=f2(an)说起。
an指某个非L0级别中枢(以及由中枢决定的走势类型),按照某种规则f2,构建更高一级的中枢an+1。
正如前面L1级别的中枢由L0级别走势类型组成一样,L1级别中枢在这个公式上就是an+1,L0级别的走势类型就是an,规则f2简单来说就是中枢和走势类型的定义,更复杂一些的就是逻辑推导出来的各种定理定律,具体内容会在《推演篇》重新学习梳理一遍。如果还有更大级别走势,将L1级别的走势类型视为an,按照f2规则重复处理,就可得到an+1,也就是L2级别中枢了。L3、L4、L5……更多级别以此类推。
但在最低级别,也就是L0级别,采用第一个公式:a1=f1(a0),因为L0级别已经是最低级别,走势已经无法继续向下观察,需要进行某种处理,找出某些特征作为a0,采用某种特殊规则f1,对a0进行处理后作为最低级别的中枢a1,从而使得L0级别的走势类型成立,然后再根据f2规则进行处理,构成L1级别的中枢。上文的第二个公式an+1=f2(an)就可以继续使用了。
由上可以看出,在这个过程中,唯一不变的是“走势类型”的定义规则,所谓不同的级别,就是指走势类型定义的重复次数。大级别的走势类型是由小级别的走势类型通过相同的规则重复后组建的,这个定义规则的重复过程称之为“递归”。
前文已经说过,走势类型即为走势的“方向”,大级别的走势方向内部包含了小级别走势方向,反过来也可以说小级别的走势方向构建了大级别的走势方向。因为走势的方向需要有“中枢”这个参照物来确定,所以中枢的设定就是重中之重。而中枢在最低级别需要有一个重新确立的定义规则f1,在最低级别之外则使用相同的定义规则f2。
由此,缠论大厦的根基得以确立。
这个最低级别中枢的定义可以随意选取,也就是原文说的,a0可以随意设置。但这个“随意”只在最低级别成立,到最低级别之上,就必须按照统一标准(f2规则)进行。
原文后期花费了大量篇幅的笔线段,只不过这a0中的一种,是一个可以随意设置的东西。这么说可能会让很多从笔线段学起的人感到不舒适,但事实就是如此。笔线段的价值在于这是缠师亲自给大家演示的一种a0,肯定要比自己从头摸索来得更好。但没有笔线段的定义之前,前期的文章就从来没有明确a0吗?从来没有使用过递归吗?当然不是,54课之前的文章,都采用了另一种a0,也就是《索骥篇》以及之后要说明的“3K理论”,这里只是约略一提。
有了上面的说明,很多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就可以解决了。
比如为什么前期课文与后期课文的级别不一致?因为采用了两种不同的a0。这两种不同的a0,导致在最低级别上出现的中枢有了差异,这种差异在递归上又导致级别出现差异。但这些差异在递归两三个级别之后就会统一。统一之后,级别的差异就只在名称上体现,对具体走势的分析不会出现大的偏差。这一点也会在后面具体说明。
再比如,很多人想不明白,1分钟上的1笔,在5分钟上看来也是1笔,这时候怎么办?其实问题就出在对这两个公式不够明确,实质就是对“什么是最低级别”不够明确。
如果看1分钟上的1笔,就是把1分钟当做最低级别,1分钟的中枢要由1分钟的线段构成。当然,笔中枢也可以,但缠师明确说过,笔中枢不稳定,大家用不用可以自行考虑。而5分钟的中枢要由1分钟的走势类型来构建。此时去看5分钟是否1笔就没有意义,这只是一种表象,5分钟上的高低点是由一分钟上的走势类型决定的。
如果把5分钟看做最低级别,5分钟上的1笔就是1笔,5分钟上的中枢要由5分钟的笔线段构成,此时1分钟上是否成笔成线段也就毫无意义。在5分钟看来,1分钟上的波动都是被抹平的,都在5分钟上以笔线段的形式体现。既然5分钟就是最低级别,1分钟上成不成笔也就毫无意义了。
也就是说,1分钟1笔与5分钟1笔的困惑,来自于5分钟上1笔=1分钟上1线段这样的思维误区。笔线段都是构建a0的零件,其定义都属于f1规则的一部分。分型如何构成笔、笔如何构成线段、线段如何构成最低级别的中枢,这些加起来才是f1规则的全部。而递归决定了,这些f1规则是无法继续使用在更高级别上的。在最低级别完成中枢之后,笔线段的历史使命就完成了。
5分钟1笔=1分钟线段就是一个“自以为是”的错觉,是人性的贪导致在对理论的理解上出现的偏差,是试图寻找捷径的一种表现。在看原文回复的时候,甚至有些人提出“既然5分+5分+5分=30分,那么5分+5分+1分=15分”这样的理解,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明白了这两个公式之后,还要继续考察级别这个东西。
回到1纳秒这个层面,举例来说,以3笔相同价位的成交作为中枢,一个1纳秒级别的盘整可能只有5纳秒的时间: 3个连续的相同价位,前后两个价位作为连接部分;一个1纳秒趋势却可以持续很长时间,比如一个没有价格重叠的1000纳秒向上,接着3笔价格重叠构成中枢,再有2000纳秒没有价位重叠向上,再有3笔价格重叠,最后再来个1000纳秒没有价位重叠向上。理论上这个上涨趋势是可以无限延续的,也许加上动力学的限制会使得这个无限变成有限,但在有限的范围内依然可以取任意值。
以上述两个例子,前者在5纳秒时间周期上只有一根K线,后者在5纳秒周期就有801根K线还多一个小尾巴。那么,在5纳秒图恐怕就无法将这两个走势类型完美区分开来。一根K线与801根K线在级别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如果再复杂一些,每一个1纳秒级别的形态变化更多,那一根K线与5根K线、36根K线、108根K线、369根K线……都有可能是同一级别。但在5纳秒这个时间周期上是无法精确分辨这些内在区别的。再扩大几个时间单位,比如到秒这个时间周期,这种区别就大到无法估量了。
由此可得两个结论:
第一,级别与时间周期无关。前文已经说过,K线本身以及时间周期都是人为地以固定时间单位为标准,强行割裂走势形成的结果,跟真实的级别无关。真实的级别只跟走势自身的结构有关。也就是说,级别是一个结构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
第二,因为无法精确到真实的最低级别,所以使用任意周期(比如1分钟)的K线作为最低级别的时候,级别已经无法精确化了。级别的本来面目早就在时间的割裂中变得面目全非,表现在某个时间周期上就只剩下一个很不牢靠的幻象。
一根年K线,内部可以是一年内的血风腥雨,但在这根年K线上只变现为:最高点、最低点、开盘价、收盘价这四个点,期间所有的生生死死都被这四个点位抹掉了。一根1分钟K线,相对于1纳秒级别来说也是如此。
反方向思考,1分钟走势类型组合成高一级别,也并不一定是5分钟上显现,也可能是7分钟、4分钟、8.2分钟这样的时间周期上显现。更有可能,上一个走势类型在3.8分钟显现,当下的走势类型在7.6分钟显现,而下一个走势类型又在4.9分钟显现……即便给我们最低级别的那些数据,也会因为计算量急剧膨大而无法用于交易。
这就意味着,根本无法找到一个固定的时间周期来表现精确的级别,级别也就成了一个幻象。
谈论走势,必有级别作为基础,一个年线级别的走势类型跟一个5分钟级别的走势类型根本无法放到一起讨论。在最开头就以幻象作为基础,那余下的还有什么意义?是不是一定要去追求最精确的那个“级别”呢?
缠师给出的答案是:太累,且没必要。TA还说过,把最低级别设定为1分钟或者5分钟,都没有太大区别。
为什么一个可以精确并且必须精确的概念,会没必要精确、精确与否没太大区别呢?
一般人问路,会问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但并不会把东西南北精确到几度几分几秒。人们走路也不会精确依据东经多少度多少分来走,只要有个大概的方向就可以了。这个“大概”就是精确度的区别,能指引方向就够用了。
前文已经讲过,每个人的操作是不同的,有些人没有时间,几个月甚至几年操作一次,看看日线图就足够了;有些人天天盯盘,恨不得每一秒都不拉下,1分钟的图都嫌不够精确。虽然每个人看的时间周期不同,但对于操作来说,有一个可以依据的方向就够了。日线操作不关心1分钟上的涨跌,只要日线图上有可以参照的中枢,即可判断日线的方向。1分钟操作不关心1纳秒的涨跌,只要1分钟图上有可以参照的中枢,即可判断1分钟的方向。所以,是否能够精确到最低那个点与点的层面,只要不影响当下的判断,其实并没有太大关系。
操作需要的是方向,但不需要最精确的方向,只要能够指导操作就足够了。正如缠师所言,在某种程度上,级别就是个过滤器,只要能够过滤出自己需要的走势方向即可。
在确定最低级别之后,也就可以使用两个公式了,但级别不是固定时间周期,所以1分钟级别的高一级别并不是5分钟,5分钟的低一级别也不是一分钟。那么按照什么规则来确认级别的递归呢?
因为操作对精确度的需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所以级别在时间周期上的显现,也就没必要那么精确。
一个1分钟构成的高一级别走势类型,可能会在7分钟或者4.3分钟时间周期上才有精确的表现,但选择一个5分钟固定周期来看,忽略掉某些细节之后也能看个大概。选择4分钟也行,选择6分钟也可以,这期间的细节过滤不会影响对大局的分析和判断。但选择80分钟这样的时间周期来看,很显然不合适,因为这个时间周期太大,忽略的波动细节太多,导致压根无法观察。
缠师选择1分钟、5分钟、30分钟、日线、周线、月线、季度线、年线等,就是选择一个精确度没那么高、但足够用、又符合人们的习惯的方式来划分级别。实际上选择1分钟、4分钟、15分钟、60分钟、日线……这样的方式也可以,从本质上讲,用不同的时间周期观察,只是选择不同的精确度而已,但不能因此就把级别认定是时间周期。级别的名称来自于级别本身,而不是时间,所以称呼为太阳、月亮、星星级别也行;称为大壮、二柱、翠花级别也可以;或者叫老鼠、兔子、山羊级别也没问题。但为避免混淆,还是要同意一个名称为好。
比如,如果选择1分钟作为最低级别,那么1分钟图上可以找出的最小级别中枢就叫做1分钟中枢,高一级别叫做5分钟中枢,并以此类推。那么,以5分钟为最低级别,在5分钟图上找出的最低级别的中枢又该叫什么名字呢?这也是缠论圈子里对级别混乱的来源之一。所以这个系列,尤其是在逻辑推导部分,依然采用L0、L1、L2……这样的方式来称呼级别的名称。
明白了上述道理,级别的区分就非常灵活了。但这种灵活跟前面说过的“5分钟1笔等同于1分钟1线段”这样的理解不一样。所谓灵活,是指在遵守规则和定义的前提下,对走势级别进行精确度不同的分析和运用,而不是机械地人为切割。
由此,可以得出有至少三种不同的分析、运用走势级别的方式。
由于《辨微篇》只是在最低层面上,从最细微的角度去观察走势,对缠论提出的种种现象和概念做一个基本梳理,更为详细的学习和钻研放到后面再去进行。所以在没有涉及具体走势之前,还不需要深入研究,至少在逻辑推导部分,暂时明白这两个公式代表的意义,以及级别的递归属性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