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人之初,辨善恶。道德上的善,价值上的善。让爱胜过隐藏和羞耻。
今天讲到分善恶的思维和用标准养育。耶鲁大学婴儿认知中心实验表明,婴儿在1岁的时候就有了道德判断能力,看到善行会微笑或者拍手;看到恶行会皱眉、摇头或者看上去很伤心。长大后,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会向周围人寻求道德上的认可,确认自我的价值。我可爱吗?就是孩子在道德上寻求认可;我有用吗?就是孩子在自我价值上的确认。
当我们了解这些,是否让你对孩子在道德上的培养少些担忧呢?孩子道德思维的发展是有基础的,正如元景老师在课程中讲到:人类生来具有基本的道德思想。一些关于对错善恶的区分,也是与生俱来的。当然,婴儿时期的道德观是最初期的,孩子成长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和培养。
那么,孩子的道德感和价值感从何而来?是在父母的标准中建立的吗?还是在父母的爱里被建造?
学习视频里有一段父亲对女儿犯错时说的话,父亲说:……我不在意别人怎么看我…..我永远不会理睬……但是你会经历……我们一起来面对…….。在父亲的言语中充满了对女儿的爱、理解和包容。我想作为女儿的内心一定是温暖的和感动的,这份温暖和感动将带给她自我的反思和前行的勇气,这就是生命中爱与接纳的力量。看到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一件事,记得在我小时候,舅舅家的表姐未婚先孕,我的父亲就借机教育我,如果你长大了也这样,以后就别想进家门。父亲的话深深印在我的心里,我明白这是父母对我的教导,我也知道这是父母对我严苛的爱,然而,我心里没有爱意的流动,只有深深的惧怕。
父母之爱子,则为计深远。父母总是担心自己的教导不够影响孩子,因而迫不及待给孩子定下各种规矩,建立众多标准,以期在孩子的教养上尽职。然而,标准不是爱,标准是父母以爱的名义建立的,它不等于爱。在教养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标准越多,指责就会越多,孩子的自信就会越少,彼此的失望就会越大。课程中也提到,父母的指责和要求,会让孩子把自己隐藏起来,拒绝和父母沟通,从而让亲子关系变得紧张和疏离。
只有标准的教导是缺乏力量的,是不具生命力的。唯有将标准建立在真正的爱中,标准才能显出作用。正如我们所说的权威感和权威,权威感是父母自己的感受,而权威是父母眼里有孩子,孩子心中有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