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鲁迅,对于鲁迅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学生时代,总是些弃医从文、以笔作枪,以及“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之类的,这些却是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具象化、标签化了。以及在教材上对他的文章的一些牵强解读,甚至于“在我的后园,可以看到两棵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也能解读出一些什么来,对于这些解读,我总是感觉可笑的,以至于我在作文中写下“操场上有两个人,一个是我同学,还有一个,也是我同学”来暗讽,果不其然被老师批评道:“你以为你是鲁迅吗?”。诸如此类,让我渐渐讨厌起了鲁迅,甚至讨厌起了语文。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觉得我对于鲁迅的印象的可能是有偏差的,我不能从别人的口中真正了解一个人,更不可能从这些精心挑选的课文中去了解一个人,更不必说这些课文还有着模板一般的解读。于是我总想着我该自己去读一读鲁迅,还原一个我眼中的鲁迅,还原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个的标签。然而现实世界诱惑太多,我总被其他的书给吸引,最近,终于下定决心读一读他的书。
这一读,的确感觉到了他文章的深度,但也感觉到了所谓专家的太多过度解读,甚至可以说是带一点神化。他的文章确实嘲讽了一些旧社会的陋习,以及一些无奈,但与他同时期的许多作家也同样的写了许多这样的文章,像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钱钟书的《围城》……当然,我现在也只读了他的《呐喊》,对于他的许多印象也存在偏差,甚至可能他的文章中的深意我也不能完全领会,但我想,终归是不能太过于神化的。
在我的kindle里,一直有两个收藏夹,一个是“值得一读”,还有一个,却不是“值得一读”,而是“给未来孩子收藏的书”。他的文章终归是好文章,但若是说推荐给我将来的孩子读我却是不会推荐的,因为他文章里太多的东西需要人生的阅历才能读懂,更不必说那些我都不是很了解的久远历史,但我的确会把他的书放进“值得一读”里,或许五年,或许十年,拿出来读一读,在看看是否又有了些新的发现。
在我这不算漫长的一生,或许总不是快乐的,但却总能从书中窥见他人的一生,或许这也是一种满足吧。
BigTree
2019/03/20 于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