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这个部落的首领叫王亥,依附于有易部。据说是因为不懂节制而遭到杀害。凶手是有易部首领叫绵臣的,在有易部的王亥团队还遭到了驱逐。后来,王亥的儿子上甲微找到河伯并借了兵,反攻有易部灭之,并杀绵臣。
根据这条记录来看,好像是王亥什么方面不知节制导致身死。王亥之死,有众多版本,其中有关键词为:勾引有易之女、被捉奸、被杀、弟弟勾结有易之女、谋财害命等等。
据资料显示,王亥是王姓的祖先,还被称为华商始祖。对,就是有记载的最早做生意的。
那位讲了,正所谓无奸不商,做买卖嘛,难免搞点小九九,被发现后,双方争执不休,都下不来台,最后斗殴导致身死也有可能。
然而,此事并不那么简单。他能在惜字如金的史书上留下这么长一段,又有屈原在1500多个字的《天问》中用了104个字为他鸣冤,你说简单不简单?
比如屈原说:王亥举着盾牌跳舞、有易部的女子和他在一个房间、有人破门而入而那女子却在此之前先溜了……
再结合“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这句 。起初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你看,整件事前面都说完了,他儿子报甲把仇也都报了,为何还要回过头来再补这一句。
查阅了一些资料后,我受到启发,发现史官补的这句很关键,他这个“托”字用得妙。
我猜测史官记录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王亥的理想或者王亥的目标全都押在有易、河伯、奴仆、牛这四个关键点。“托”就可以取“全靠”的意思。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王亥他家族有今天,全靠当年的有易部、河伯以及王亥准备的那些奴仆、牛马等财物了。
依据是:有资料表示这是王亥自己的苦肉计,想要找借口吞了有易部。也恰巧,自此以后殷商部族开始繁荣昌盛,甚至后来推翻夏朝自立。而且《天问》中也有说王亥和其弟弟王恒都是秉承父德,深受其父赞誉的人,一个素有贤名的人,应该不会做那样卑污之事的。
史书上的文字,不会有多余的。史官加这一笔,很可能是想表达这是殷商部族的转折点。而这一切多亏了王亥赌上自己而押的宝。这句话的存在,从另一方面也反证了苦肉计之说。
有书为证《竹书纪年》原文: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
《天问》原文:该秉季德,厥父是臧。干协时舞,何以怀之?击床先出,其命何从?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
注:该为亥;季为其父;臧为褒奖;干为盾牌;恒为其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