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新的人生关口,再次出现迷茫与不解,好在一直有阅读的习惯。书一直是我自救的神药。最近发生的一些事让我彻底回顾了有关记忆深处的所有与原生家庭的阴影与伤害相关的事情,并且选择在某一天歇斯底里的进行谴责与追问。但是话从嘴里说出去之后却有一种空空如也的感觉,我很怕我的记忆因为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绪而有了偏差,以至于对被我谴责的当事人不公。我也很怕我一直让自己被一个并非真实的记忆所羁绊,束缚,以至于阻碍了这么多年该有的展翅翱翔。如果回头看,一切都不是真实的,那么这些年的痛苦对我而言的意义除了自我伤害之外,还有什么用?带着这些疑问,看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
首先,所谓自卑情结,‘当有问题出现时,如果个体无法恰当地适应或应对,并且坚信他们一定没有办法解决,这就是自卑情结的表现’。自卑的人一般又都自负,换言之是通过追求‘虚拟的优越感’而试图补偿自卑带来的恐惧与失落。我一直都是个很自卑的人,小的时候唱歌被我妈嘲笑楼下的狗都在叫,让我别唱了;之后又说我苯,说我丑,是个丑小鸭,要比别人努力两倍才行。从此,自卑成了我生命的底色。自卑这个事情,是我一路前进的最大努力,但是也是我没有办法停下来的最大诅咒。‘许多人觉得如果不能独占鳌头就是失败。即使取得了成功,但如果有人做得更好,他们觉得还是失败’。自卑本身是个很正常社会心理,正如文中所提到的,经验本身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对经验所定义的意义。自卑情结本身也是一种正常心理,但是任由它主导的行为模式却会指向深渊。重要的问题不是在于无法适应本身,而是对自我的设限。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正是在于问题源头本身,那就是不设限,‘于优越感的追求是灵活的,事实上,一个人越健康,越接近正常状态,就越能找到更为开放的奋斗空间,而不是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方向上。只有神经官能症患者才会死死盯着自己设定的目标不放,并且说:“我就要这个,别的都不行。’
讨论自卑情结,必须要追溯产生它的最初根源,也就必须要正确看待回忆这件事。文中有些关于记忆与经历的观点,一,从来没有偶然的记忆,记忆之所以记得,就是在于它值得记忆,而之所以值得记忆,是因为这些都与他所设想的生活相关。二,记忆的作用在于稳定情绪,一个人的记忆永远不会与他的生活方式背道而驰。
有过很多不愉快的回忆之后,我一直固执的认为,是过去的经历决定了现在以及以后的我,因此更多的时候,选择做的是对过去的穷追不舍,不依不饶,而从来没有展望过我并不相信的未来,也没有关注过现在。这种被动,让我一直只能作为一个追悔者或者谴责者,除此之外寸步难行。但书里有句话提醒了我,我对于过去的执念远远超过了其价值本身。决定人生的不是经验,而是我们自身赋予经验的意义。经验本身无法决定成败。我们并不会因经历本身所带来的冲击而受伤——也就是所谓的“创伤”——而只是从中提取出符合我们目标的东西。决定人生的不是经验,而是我们自身赋予经验的意义。如果我们把某些特定的经历当作未来人生的基础,那么或多或少就已经开始误入歧途了。生命的意义不为环境所决定。我们通过赋予环境的含义来决定自己的人生。就像尽管有一部分犯罪人士是身体障碍者,但是也仍然有一些杰出人士同样是身体障碍者的一员。仅仅将原因归结于‘基因’或生理是不够的,没有什么生理障碍能够强迫一个人进入扭曲的生活方式,重要的事情在于你对困难环境的解读。
这句话让我一下子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的确没有办法选择我的家庭,选择我的童年,选择我过去所经历的一切。但是,他们本身只是一个事实而已,不能对现在和未来起到任何影响。真正的关键在于我对所有经历所赋予的意义,以及用它对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指导,原来解决问题的钥匙一直在我这里。知道问题有解药而且解铃人又恰恰是自己的时候,曾经一直背负的无力感一下子得到了释放。
个体心理学发现人的一生围绕着三个主题,工作、社会和性,归根到底就是与他人的关系。换言之,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在于对他人感兴趣。
‘生活就是对人的兴趣,就是成为整体中的一份子,将我的力量贡献出来,谋求人类的福祉。’所有真实的“生命的意义”都有一个共同标志,那就是它们都具有普遍意义——能够为众人所分享,为他人所接受。对于生命中种种问题来说,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是为他人树立的样板范例,因为它提供了一个解决普遍问题的成功之道。即便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超脱出“卓有建树”这样的评价——只有当一个人的生命被其他人认为是举足轻重的时候,他才有可能被称为“天才”。在这样的生命中所传达出的意义总是告诉人们:“生命,就意味着做出贡献。
而自卑情结背后的实质,就是在于一种追求‘虚拟优越感’的替代补偿,换言之,我发现我的问题可能在于过于关注自己本身的不足,而丧失了对他人的兴趣,更多的关注在于索取,而不是给予贡献。‘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力指向何方,这是一个问题。如果朝着自我之外的目标而努力,那么自然而然地,他们就会很好地训练自己,做好准备,以求达成目标。任何困难在他们眼中都不过是成功路上需要跨越的障碍而已。反过来,如果他们的兴趣点只在于强调自身的不足,或是虽然对抗这种不足,但只是为了使自己从中脱身,他们就很难取得真正的进步。’过于关注自身的问题,可能导致我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一直等着被爱,而没有给予自己爱和相信的力量。从某种角度看,我对生命的意义的观看角度是狭隘的,任何个性化的意义都是没有用的,原来爱和付出本身才是爱自己的正表现,而不是只有别人爱我,我才需要爱别人,否则我就亏了。
这也是我最近发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我没有爱的能力,不会爱自己,也不会爱别人,我爱的只有标准。但仔细一想,问题不在于我以为的原生家庭的影响,问题在于我对过去的解读以及赋予它的意义。首先不要对自己进行设限,一切的苦恼可能在于一开始定的目标就过于遥不可及,而我又只盯着一个不放。其次,在于我的关注点归于局限于自己,而忽视了对他人的兴趣和贡献。只有那些在自己的努力中展现出造福他人的意图,愿意为众人的利益而锐意进取的人,才能真正应对并掌控生活的问题。所有的情绪背后都有它指定的行为模式,要想改变行为,必须改变决定它的思维与情绪,换言之,要改变个人兴趣点投射的角度。那么,最好的改变就是从立刻开始吧,一切都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