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散文作品研讨会的纪要
时间:
2018年6月9日
地点:
邓州市三元烩面二楼
主持人:
单克磊
参会人员:
张天敏,单克磊,江燕,丁建,索鹏,滕跃堂,刘振伟,贺保双,杨先菊,刘凯。
记录员:
江燕
会议议题及主要内容:
针对刘凯近期散发于各微刊的散文作品《难忘那一抹粉红》,《故乡·老屋·椿树》,《“二哥”的由来》,《我的父亲》,《又是一年麦黄时——追忆我那英年早逝的幺叔》,《说说网名“居安思危”》,参会人员阅读品评,找出优缺点,并给出中肯的建议,以帮助刘凯弟突破瓶颈,更快进步。围绕主题,商讨下一步微刊写作的大方向。
参会人员发言摘要:
作协张天敏主席@
今天大家一起开青年作家刘凯的作品研讨会,是对这位新秀的聚焦,也是对七零八零后作家们的全境关注。刘凯近来出稿很快,文思活跃,语言涌动,呈井喷状。可见刘凯阅读量大,积累多,勤于思考,潜心笔耕。可是细读他作品感到文脉博动不够劲,文学艺术表现力也有点弱。他的写作基本上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却没触及“怎么写"的问题。他笔下生活素材很多,不管是老屋老树大爷小叔都能左右逢源地往下写。却在写作惯性里忽略了怎样写的问题。写什么,只是选材的事儿。怎么写才是文学表现的核心艺术。现在文学平台到处炫闪,狼烟四起,这是网络文学的繁荣,也有泡沫文字的嫌诟。我们上群圈就会读到时令,节日,回家,念亲,高考类稿,可谓波涌连天,生猛刷屏。激起了不愿独立思考,缺乏创见的作者跟风逐浪,步尘而行。在异常热闹的浪潮里,大量出现的是,苍白的说明文,空洞的鸡汤文,走失的跟风文,有艺术表现力的作品却太过稀缺。说到文学艺术表现力,我举个小例:古代有诗人从外地回来了。好友问他什么时候去啥时候回来?他答:我走时杨柳依依,归时落木萧萧。用形象来表现他的去季和归期,而不是用三月和九月直接说明。这种诗歌意像和小说的细节表现方法,才叫文学艺术。
建议各位大量读书,精读名著也普读科技,历史,哲学,宗教。各类知识结构积到海量,达到融汇贯通,然后再经历悟的过程。就像把发醇的五谷杂粮蒸溜过滤,进行窖藏。文学成品就是数十载或百年的窖藏,要耐得起长久的寂寞时光,才能让作品经得起读者品评,分享到精美佳酿。我们殷切期望刘凯及七零八零后新秀们,尽快突破瓶颈期,早日咬破茧壳,羽化高飞。同时也致今天所有(包括我)的参评者,彼此共勉!
单克磊@
关于《难忘那一抹粉红》的几点思考
第一,散文起承转合是最基本的思路。此文“起”过长,入题偏慢,要是此处惜墨如金,“承”处浓墨重彩,也许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文中:“走近之后才发现——”是承起之后描写的,文笔却显得有点苍白无色,有敷衍了事之感。
第二,谈谈文章的起伏。文章最忌讳的是平淡。文似看山不喜平。该文少了波澜,似乎。
三,一些写作方法要纯熟运用,方能得心应手。本文,似乎也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但细细读来还是有些不够流畅,物是生命的载体,明线和暗线交替中物与情紧密结合,不可油水分离。
四 关于一些词语能否并列使用的问题探讨。这篇文章中,花苞 ,花蕾并列。不孤单,不寂寞的并列。让人爱,让人怜,惹人醉的并列,一年四季中,常青树的绿意盎然,落叶树的干瘪老裂,美颜与芳容的并列等等是不是写作时随意性太大了点?文章不能为美而作秀,更不能有明显的硬伤!
挑刺,我。
滕跃堂@
刘凯的这几篇散文都是写实,以真情感人至深,字里行间不仅有家族亲情,还有文化的传承。
微子@
灵魂安处是故乡。文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刘凯的作品朴实,厚道,充满怀思,有独到的审美,就像一坛正在酿造的曲米酒。刘凯是个孜孜不倦的追求者,有自己的个性。有个性才有共性,最自己的才是别人喜欢的,一味赶潮流的文章,最终是要走失自己。
写文犹如酿酒,技术也需不断提高,写文有了技术才能练出艺术,语言选择,生活剪裁,细节再现,谋篇布局,
我也曾与西峡三杰兄在微信议论:文艺批评如果纯粹退化为文艺表扬,文艺创作便失却监督的利器。文艺创作的繁而不荣、兴而不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文艺创作失去了批评的鞭策和佑护。
丁建@
刘凯的散文,读来感觉得到作者的细微的情感,他作品中人物及他自身的,道德情操,家国情怀,甚而民族情怀,未来会是越来越好,后劲十足,前途无限光明。
索鹏@
写作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写什么,二是如何写,三是效果如何。写什么是作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写作目的,就是文章的神。如何写,就是如何选取和组织你的写作素材,能够更好地表达你文章的中心。效果如何就是文章出来以后,看看是不是很好地达到一种效果,使你的读者有了共识。
张先菊@
刘凯的文章能够以情动人,写父亲,二叔,幺叔,真人真事,真感情,所以朴实的文笔亦能打动读者的心。
江燕@
刘凯一直是在进步中,是可喜可贺的,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有写作的热情,而且最近很是高产。关于散文,想说三个问题,一是散文的神,刘凯的每一篇都有它的魂,不用多说;二是散文的素材的整合,刘凯能够捕捉并且整理出很多的素材,但是没有能够很好地剪辑和嫁接,感觉有堆积;三是语言的艺术性,刘凯的语言比较规范,却不生动,不够抓心。想来平时还是多读书,读好书,比如名家名篇,同时要学习和领悟,渐渐地为己所用才好。
刘凯@
《甘为绿叶衬红花》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
时至六月,艳阳高照。太阳像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田野里农人们忙碌着芒种的活计,我却在这种植希望的季节里,迎来了命运中的一次转机,那就是我的作品,说是作品,好听点,其实是我写的一些小东西被领导与同仁们给摊上了议事日程,一听这消息,并付诸实践,内心一阵欢呼雀跃,反正是寝食难安,夜不能寐。
张天敏主席说我写的东西可以拿出来探讨一下时,我内心很忐忑,既紧张,又庆幸。紧张的是,我一个八零后的新新人类,能得到作协张主席,一次次的认可与栽培,感激涕零;庆幸的是,遇上了张主席,在文学圈中得到了赏识、认可与抬爱,我找到了组织,加入了组织,成了有归宿感的人,她是我写作路上的指明航灯与领路人。
多年前,张主席就已鼎鼎大名,在那些报刋杂志(《南阳日报》、《河南日报》和地摊上的杂志)上可以看到,只是当时根本没能力买她那些大部头的文学作品来看。
那时候,只觉得她是一颗耀眼明星,浑身透着各色光环,高不可攀,只远远地看着,她是精灵,是神化了的人物化身,只可仰视、膜拜,而非睁眼即看,伸手可触碰到的。
接触之后才发现,她人特低调和蔼、平易近人,提携新人、扶植新秀,成了她义不容辞的责任似的。感觉原本遥远的人,实际上却那么随和、谦逊。
当我每一次把文稿发给市作协平台《花洲文学》的江燕主编时,她都是温婉尔雅,欣然接受,也会跟我沟通很多的东西,她那温情默默的样子很容易打动人。我好像是那个男版的她,多愁善感,思绪万千,浮想联翩。从我的多篇文章中可以看出,观察每一件事情、每一样东西、每一个人,都会触景生情,并且会想像丰富,感悟颇多,因此,我写的东西完全都是个人的性情。以致于到现在,我的写作走到了瓶颈,突破不出去,所以只能依靠文友们不吝赐教,批评指正和点拨开导,这是我寄予厚望的最大意念。
看着身边涌现出一波波默默无闻的新生代文友们,关注并陪伴在我左右,内心相当澎湃,热情高涨,值得骄傲与自豪。他们的一如既往关注,支持与厚爱,我铭记在心。如:张静,丁建、贺保双、单克磊、滕跃堂、索鹏、李玉环……,太多的老师与文友陪伴在身边,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不孤单,不寂寞,并且会无上荣光。很幸运拥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亲兄热妹,行走在这条道路上,大爱无言,感恩遇见,一笔人生财富。
至此,非常感谢今天与会的来自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的老师、朋友们,能够在百忙之中,牺牲自己有限的休息时间,参加鄙人的作品探讨,你们是我生命中最可爱的人,感恩感谢,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最后,让我们团结在以张主席为中心的作协周围,共同努力,开创辉煌,我们一直在路上。
谢谢大家。
(2018年6月9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