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给自己的简历打工这件事——考证书》
今天单位发了一个关于在职员工考取相关金融岗位的资格证书的通知,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大家所持观点无非两种:有用论与无用论。我的观点是,在给老板打工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技能也要给自己的简历打工。
去年刚换工作的时候,我现在的老板面试的时候盯着我的简历看了一下,说了一句你这简历没什么可看的。回去后我反思,确实没什么可看的。所以,我不敢说证书无用论这个话了。上学及毕业这么多年了,拿的出手的一个证书都没有。侧面反映,这几年没有任何进步。领导从何得知你的技能有提升呢。还不是从你考取得证书方面。换句话说,有了证书了就有上方宝剑或者护身符了吗,这也完全不是。工作后每个人的社会阅历及相关工作经验随着时间推移都有呢,无形技能提升也没从查证。可以证明自我能力提升的考证就是其中一项,打开个人简历,醒目的写着在哪个公司从事什么岗位工作、做出了那些业绩、这段时间取得了哪些证书。
另外一方面,从我今年考了两个证书的经历,我想通过这个经历剖析一下,我觉得考证的好处远不止于此。在备考初级会计和中级经济师的时候,对我个人而言的好处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专注力的提升,大概有八九年时间没翻开过书本,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根本学不进去,我就开始找学习方法相关书籍。微信读书推荐一本《认知觉醒》,作者讲了很多关于如何做好能提升专注力的方法。我学会并实践了有“缝扣子”、番茄学习法、“运动+学习模式”、冥想;对我来说最有用且实践有成果的是每天吃饭的时候,关掉手机,认真吃饭,用舌头品尝每一道菜,慢慢咀嚼,最后在咽下去。后来我的你味觉变得越来越敏感,而不是一边看着”下饭菜”,一边吃着饭,最后自己吃的是什么都不知道。练习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自己能专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每天按计划完成工作后学习,晚上回去运动完开始学习,更能集中注意力。可以试试。
第二、深度思考,现在大部分人习惯性的动作是打开手机,无脑的刷手机上很多有趣的内容,惯性的刷,开心了跟着笑,悲伤了跟着哭,时间就以光秒的速度消失了。缺乏思考,让我们的脑袋僵化。我每天晚上回去运动完,开始学习考证的书籍,等陪孩子写完作业,哄睡着了开始阅读书。刚开始不会思考,就在读,看见考的词语抄写下来做笔记。大概坚持了快一年的时间,才发现自己看见一个问题点会主动提出我的疑问点,围绕着点思考,觉得我做的还不够,每天花更多时间在看书上,而不是刷手机,因为大脑觉得看书思考比刷手机更有趣了,它会驱动你做让你的身体感到快乐的事。但这个过程会较为漫长,需要你随时调整自己的状态。
第三、获得自信,证书含金量另说,但考下来的那种成就感,并不是证书有没有能衡量的。发自内心相信自己的力量,无可比拟。以我为例,以前很久没有学习过,没做过有结果的事。努力三个月,考了会计初级,虽然没有什么含金量,但对我以后做任何事情的自信心超倍速的加强。后半年考驾照、考中级经济师、与同事讨论工作都是挺着腰板,而不是“胆小如鼠、唯唯诺诺”的。
综上,我的观点是合理选择自己舒适区边缘含金量更高的证书,循序渐进的每年甚至几年安排一次学习考证书的事。让自己体验专注学习达到“心流”状态,获取自信的快感。给自己的简历提升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