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说:一个人找不到内心的家,一辈子都不得安宁。
俗话说,心安的地方就是家,家是每个人都向往的舒服自在的地方。理想的家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在那里我们感到被信任和自信的,被认同和被肯定,被保护和安全的,被尊重和受欢迎。
但在现实生活中的家里,有时候我们感觉得不到信任,没有安全感,有时还会感觉受伤害,感觉痛苦孤独,焦虑不安,甚至疲惫不堪。表面上我们都有个现实的家,但内心里却是个无家可归的孤独小孩。
内在小孩可能是来源于基因遗传的天然本性,也来源于童年的经历和回忆和父母及重要他人的影响。童年的经历决定了内在小孩的行为习惯和自我价值感。
内在小孩是我们潜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童年经历的阴影和创伤,也包括受到的积极影响和指引。
一般童年有阴影的人,即使长大了,心理年龄还停留在儿童期,安全感严重缺失,渴望被认可和关爱,渴望被保护和照顾。
他们依然用内在小孩的眼睛去看待外部世界,时常感觉到被羞辱、不公平、被攻击,痛苦地活在焦躁不安和恐惧中,但客观事实往往被他们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和误读。
内在小孩是对童年印记的比喻,决定着我们的潜意识和感觉,而内在成人决定了我们的意识、认知和思维。
我们的内在小孩又包括:阳光小孩和阴影小孩两部分。
生活中,很多人际关系的问题,沮丧的心情,面对压力,对未来的恐惧,生活中缺少乐趣,惊恐发作以及强迫行为,都可能是阴影小孩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我们对自我价值的感知。
阴影小孩包括消极的信念和负面的情绪感受,像悲伤、害怕、无助和愤怒。为了规避这些负面情绪影响,我们会启动我们的防御机制来进行自我保护,我们会攻击、回避、压抑、合理化,我们还会追求完美、权力和控制感。
阴影小孩总是弱小无力,总觉得自己不好,也是我们内心产生问题的那部分心灵。阴影小孩受伤了,如果得不到温暖的支持和疗愈,会让我们的情绪失控,会让我们的行为变得无法控制,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混乱。
一个人的早期阶段非常重要,特别是6岁以前,这个阶段是大脑结构和神经网络发育的关键时期。
身边的重要他人对我们的影响尤其重要,会深深地刻在我们脑中。我们会从父母的关系中学习,父母与我们的相处模式,会成为我们所有人生关系的蓝图。
我们如何对待自身,如何处理身边的人际关系,对他人是否信任,自我价值感高低,都源于早期经历的影响。
而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三个人,一个是内在小孩,就像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本我,最原始的、最本真的自己,遵循快乐原则;
另一个是内在成人,对应着人格结构中的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尽量满足本我要求,又受超我的约束,遵循现实原则;
最后一个是内在父母,对应着人格结构中的超我,是内在的批判者,受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以及一些价值观念内化形成,是道德化的自我,抑制本我冲动,对自我监控,追求完美完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内在小孩、内在成人和内在父母都是我们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内心团队的成员。他们组成了我们人格,只有很好地整合他们,我们才能达到人格的统整、完善和健全。
内心回家的路,是一条寻找内心支撑的路,也是一条成为真正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