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永远把艰辛的劳作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路遥
参加的《世界读书会》刚刚结束,还是为这个那么有意义的日子写点东西吧。
马东说,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正如穿什么颜色的内裤不想 让别人知道。有很多时候,我发现大多数人,真的太浮躁了。读完一本书,就想着改变世界,或者已经改变世界。没过几天,立马打回原形。正如每次买了健身房年卡,就欠下一年的2380次健身。
我们的灵性,是需要通过很多书才能够喂养出来的。
最让我感触的是,王朝歌导演提的问题:“现在的你,想要很大的别墅,很酷跑车,很好看的异性伴侣,有很多很多可以随便花的钱,这些你想要的都能立刻给你,但是有个交换条件——您母亲的寿命,或者拿走您的喜怒哀乐,让您无法再感受春天的活力,您还想要吗?”用文字去说这样的话,苍白无力。我能感受到王朝歌用一种阅历和饱受磨难后,经过思考感悟,洗尽糙物,留下时间沉淀,在和我对话。
尽管我很理性去反问自己,我们都知道这种事情,直接拿到面前要“交换”不会发生。也会用“体面的生活是需要巨大财富的。”为自己物质追求作辩护。追求财富自由,是人类的梦想。转而继想,其实不然。我们错啦,心态出现浮躁的病因,正是我们太过于将欲望等同于需求。
我身边不乏一些汽车发烧友,即使不看牌子,有着只要看车把手就立马知道是什么牌子的车的功力。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都会讨论希望开什么样的车。大半的男孩子梦想是要开一辆超跑,我当然也不例外。
但久而久之,我们都跑偏了。正因为我们太想要,是太想太想太想那种。一旦太想要这样东西,我们就会走偏,忘记了车基本功能是为人类服务的。车只是把人从一个地点A,移到B。
北野武说他还没出名之前就想有朝一日,名利双收之时,一定要开一辆跑车,保时捷,出入高档餐厅,和漂亮的女人睡觉。而那样的日子来了,他发现开保时捷的感觉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好,因为“看不到自己开保时捷的样子”。结果他就让朋友开,自己坐出租车,在后面跟着,还对出租车司机说“看,那是我的车。”
我也曾经看到过,其实想住大房子,开豪车,拥有财富等一切现在美好的想象那种感觉“幸福感”,其实和好几天没吃上饭,终于吃上很可口的热腾腾的饭菜那种幸福感其实是一样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旦拥有,反而认为其实并没有那样的好。
王潇的“上身法”,突然让我像触电一样。在她说创业时候面临发不出工资,一人独处的黑暗对话。她想着如果是别人会熬10天,那王潇的话可以熬5天吧。我猛然想起:“罗斯福在处理经济危机时候,总是抬起头看办公室挂着的画像上,美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总统—林肯,“如果是他,会怎么做”
相反遇到很多事情,她想想3年后的王潇会怎么过来的,5年后的王潇会怎么看。猛然地醒悟为什么王潇
可以获得骄傲的成就,那是因为她假设自己是一定可以成功的,这是一种自信的方法论。让我受益匪浅。我日会也会谨记“上身法”。
我反对一切以读书为理由,而不实践为最终导向的读书行为,同时也反对一切不作思考读书笔记的读书动作。
犹然记得我的小学启蒙语文老师。她有一个典雅的名字——饶伯美。她很喜欢在课堂上,为我们深情款款地朗读课文,正是因为她这样的努力,我从此都结下与书籍有了不解之缘。
常听人说道:“读书不要那么功利。”我个人对功利的理解就是你想读完就立刻,甚至是瞬间拥有某种技能。正如每一个去健身的人,去到就照相。举完几组铁立马看看镜子里的自己是否变强壮。可是事实却相反的,不按照想象运行的,读书如投资,如健身,永远都是在时间这位魔术师下,一点点变出真正想象不到的烟花。
我读书的目的很单纯,就是寻找某种感动,找出我与世界某种联接。
忘不了我第一次被《鲁滨孙漂流记》,被鲁滨孙的精神,被作者的文字语言描述感动。那种捧着书在床
上看着看着,突然被情节描述吸引住,紧张地坐起来,一行又一行地读着。甚至快到上学迟到,我才急忙合上书本,背着书包,屁颠屁颠地跑向学校。坐在课堂上,还不由得想知道后面到底发生什么事情,甚至替鲁滨孙和他的小岛感到担忧。
黄磊在节目中说到,人的一生中在20几岁时正是夕阳下耸立的高峰。
突然想到,22岁的我,正是活在最美好的人间岁月中,所有的一切如同一个梦境,到另一个梦境。
深夜里的放声大哭,不知道该追求什么的迷茫,想做的东西又不擅长的恐惧,陌生城市的街道和人流的淹没。
可是,人只有活那么一次。无论喜怒哀乐,都是正常的。不要害怕,请勇敢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