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读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再次被汪老的文笔所折服——“拆开来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像极了他笔下酱园连老大精制的茶干,可配茗茶,细嚼回味无穷。
先前并未读过太多汪老的文章,只觉得他笔下的食物都莫名的诱人,哪怕只是一块他已挑明并无什么滋味的西洋糕,我都渴望寻一口来尝。我原以为这并不是什么难事,不就是浅浅几笔食物描写吗?结果怀着吃货的心翻开《雅舍谈吃》后才知道,汪老那“浅浅几笔”所表达出的效果有时他人费尽笔墨也难企及(仅个人喜好风格不同,并无冒犯梁老之意)。《雅舍谈吃》中整本整篇都是对美食的描写,但是给我的印象甚至敌不过汪老文中一笔带过的酱萝卜。并非是梁老描写的不够详细,相反,则是因为其描写太过详细,正如将画布涂得满满当当的油画,初看艳丽逼人,“烤鸭”、“鱼翅”、“锅烧鸡”,油水简直要溢出纸面,但再看时,不由觉得太过肥腻,则兴趣寥寥。汪老则认为,好的作品应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如同中国水墨画,适当的留白更能衬出画作的意境,而那浅浅几笔食物描写,衬托出的则是最鲜不过的人情味儿,这,才是真正让人挪不开眼的存在!
近来又读了几本汪老的文集,才深感其伟大之处:他总能在平淡之中牵住你的魂,邀你步入笔墨间,与文中之人聊一聊家长里短,谈一谈花谢花开。而他的文章总让人觉得,干净!总带着点潮潮的水汽,仿佛能一口气润进你的脾肺里,其中的人物,也大都是朴实的,善良的,好像刚从桃源中出来似的,就那么令人舒舒服服的站在那儿,不耀眼,也不过分卑微。
其实,在一个人的文字中,总能发现这个人的影子。
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就像是每个人的专属滤镜,而汪老的滤镜,名叫“随遇而安”。透过汪老的文章,可窥出汪老的人生态度,而他的人生态度,真是让我羡慕而佩服的:汪老为自己留下了“我不是强者,不论登山还是处世,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的定位,如此之坦然,世间又有几个人可做到呢?对待生活,他又总有些孩子气,可能大家们多是如此,又或是正因如此,他们才成为了大家吧。而在抗战步步紧逼的大环境中,每天都可能令人丧命的空袭在汪老笔下,则成了令人读之莞尔的《跑警报》,其乐观的心态也足见一斑。
读汪老的文章,总能让人原本烦躁的心缓缓沉下来,即使身处压抑的混凝土世界,也能感受到薄荷般的岁月静好幽幽沁入心脾。阅墨卷,啜清茶,则外物皆忘,美哉,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