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她心理
作为一个内心戏强大,却笨嘴拙舌的家伙来说,笔者一直把自己定位为倾听者。在闺蜜小伙伴中,也是广受好评的心理疏导专家,因为我虽然不擅长引领话题,但我擅长倾听啊,然后自以为是的,对朋友的抱怨、烦闷,或是当头棒喝,或是好言安抚。
笔者常以此为傲,我这都算是半个心理咨询师了吧。
直到昨天接到兄长的电话,放下电话那一刻,我才沮丧地发现,我压根不是什么倾听者,我纯粹一话痨。
我跟大三岁的哥哥关系比较奇怪,他并不是那种宠溺妹妹的强势兄长,而我也不是那种卖萌撒娇的软糯妹妹。也许,这又得归咎于我们的原生家庭,也许,这也不过是我们的天性。反正,我跟他之间的对话,跟面对闺密们时不一样,似乎因为同胞所生,少了些伪装,多了些肆意。
因为这次是电话交流,而且是长达一个小时的交流,我放下电话就意识到,整个过程我都在争抢话语权。用我学来、看来、听来的似是而非的观点,试图说服对方,不管话题是天马行空的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还是我明明不熟悉的养育孩子的领域,我都一副砖家的姿态侃侃而谈。
我事后反省很久,这是一种做惯了倾听者以后的爆发吗?还是,我之前的倾听,不过是表面上的沉默而已?因为反正我知道,最后我有发表结论的权利?
而我,原来也是渴望被倾听的,或者说,我连自己的心,都没有认真倾听过,又何谈倾听别人呢?
突然想起一个曾经的闺蜜,结婚前无话不谈,每次她谈起男友,都是事无巨细。甚至有着清闲工作的她,专门跟我办了亲情号,几乎每天煲电话粥,不知道的,还以为谈恋爱的是我们俩呢。
而我,虽然偶有不耐,但也努力保持着倾听,尽力为她排忧解难,用自己贫瘠的感情经验试图帮上忙。后来才发现,完全白费力气,她不过是缺少倾诉对象,或者说是缺少宣泄情绪的垃圾桶而已,至于抉择建议,她是不需要的。
于是,我这个情绪垃圾桶,就不怎么情愿倾听了,毕竟,负面情绪听多了也是容易受影响的。对方也许体察到了我的情绪,也就渐渐少了电话,直到结婚生子后,更是几乎断了联系。反而是我有些担心,她那不怎么靠谱的婚姻,偶尔拨电话过去,对方却都是一切都好的回答,不走心得令人心堵。
不过,也可以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种种后,很多人都学会了闭嘴。因为,我们都懂得了,没有什么真正的感同身受。我所受的伤在我眼中是伤筋动骨,而对别人来说,也不过是擦破层皮的程度。鸡同鸭讲的后果就是,索然无味,顿感孤单与凄凉。然后慨叹,人,果然就是生而孤独的。
渴望被倾听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就像是伸出去的手,在人来人往中,如果有人停驻握紧,那种被链接、被温暖的感觉,恐怕是每个人都千金不换的。只可惜,这样的几率与在茫茫人海中遇见爱情的几率一样微茫。尤其是这个脚步匆匆的时代,每个人都直视遥远的前方,看不见任何近处伸出来的手,包括自己伸出的手,也一并无视了。
没错,就像是笔者前面说的,当我们渴望被倾听时,问问自己,你,是否用心聆听过自己的内心呢?你连自己伸出的手都没有看见,那么如何看见别人的手呢?
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有梦想,而梦想却都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那就是成功与金钱,至于幸福与快乐?那不是得到成功与金钱之后,就理所应当的附赠品吗?
真的是这样吗?请安静下来,倾听你自己的内心,看看你当下的周围,旋转的白色风扇,慵懒的灰色猫咪,看不见却永远听得到的蝉鸣,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的十指在屏幕上滑动,在键盘上飞舞,你又感受到什么?
是宁静?还是喧嚣?是岁月静好?还是岁月焦躁?你在追赶那个众人,都在追赶的目标时,是否忽略了什么?
是的,你忽略了自己。就像是马拉松竞赛,真正成功的到达终点的,不管是否拿奖都是自我的胜利。而他们奔跑的过程中,注意力大都在自己身上,他人跑到哪里?跑的是否比我快?都是他人的事儿,你能控制的只有自己,当下的呼吸与步调,保持并坚持到终点。
就像我们一样,我们已经习惯了在心里与别人一起奔跑、竞争,而我们的眼睛却总是盯在别人的后背上,盯在遥远的目标上。即便是顺利超过了一个又一个后背,短暂的兴奋后,我们依旧盯着前方新的后背。
所以,我们很累,却又不敢停下脚步,想要倾诉,却又无人要听。因为每个人都有话要说,却没有耐心听别人的牢骚。就像是如今井喷式的自媒体平台,每个人都迫不及待的发声,而用心倾听的又有几人呢?
毕竟,你的苦痛、焦虑,虽然看似是人类共通的,但如果没有人用心倾听,是听不到共鸣的,而你的倾诉也变得滑稽可笑,所以,我们都变成了自闭的奔跑者。
自闭的奔跑者,也没有什么,毕竟我们永远无法控制他人。但,自闭不代表连自己都放弃自己,连自己都不倾听自己的内心,忽略那些真正让我们快乐、喜悦的感受,那真正触动我们灵魂痛点的体验。
如果连你自己都不曾,用心倾听自己的内心,又怎么能奢望别人来倾听呢?
也只有你学会了如何倾听自己,你才会用真正的安静,来倾听他人的故事,用一种从未有的宁静,凝视对方的灵魂。你才会发现,原来我们都拥有同样的伤疤,原来,我们并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