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内蒙古人的我,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你们都是骑马上学吗?
你们都是住在蒙古包里吗?
你们的水龙头会流牛奶吗?
其实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其他地区的朋友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而这些问题恰恰反应了人们对于我们内蒙古人的刻板印象。
同样,很多育儿问题的发生,也是因为刻板印象在作怪。
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几种情况,您是否也似曾相识?
1.听到房间里老二的哭声,赶紧跑过去,认为一定是老大欺负了老二
2.找不到自己的东西了,认为一定是爱乱动的孩子干的好事
3.孩子不愿意和旁人打招呼,认为孩子不懂礼貌
我们常常用孩子的某些瞬间行为,去定义他们的成长期特性,我们渴望孩子向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发展,却把他们固定为脑中的刻板印象,再用这些刻板印象去假定他们的未来。
殊不知,这种刻板印象是用我们的固有思维去定义孩子,给孩子贴标签,有时候这样会给我们的家庭和生活造成不可逆转的伤痛。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女士,他有一个儿子,喜欢cosplay,文身,混夜店,是大家眼中的不良少年,一次这位母亲的钱包找不到了,他的儿子拒不承认是他偷了,母亲无奈,也为了给孩子的教训,拨打了110,孩子见妈妈如此不相信他,夺过手机,摔得粉碎,并且选择离家出走。过了几天,母亲在车座位的夹缝中找到了钱包,她非常内疚,苦苦寻找孩子,却没有任何音讯。一个月以后,母亲接到警察的电话,孩子与一群无业游民混在一起,因为参与群殴被拘留了。
这是由于母亲的刻板印象,和对孩子的不信任,让孩子自暴自弃,误入歧途的真实案例。
如果我们能从现有的局限中跳脱出来,跨越刻板印象的阻碍,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包容,尊重和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或许孩子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李先生是一位银行行长,他有一个儿子一心想考艺术学校,他认为那是不务正业,而且让他也很没面子,父子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孩子也开始厌学。后来经过心理咨询和老师的指导,他与儿子认真的谈了一次,通过谈话,他了解到孩子是真的喜欢和热爱表演,于是他决定支持孩子,孩子得到认可后,也更有动力,经过全家人的共同努力,孩子终于考到了梦寐以求的学校。
说了这么多,就是希望作为家长的我们,能学会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看待我们的情绪,在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不去假定孩子的行为就是我们刻板印象中的那样,而是去尊重,接纳孩子真实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