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渴望,深层心理渴望,是我们做事的动力,成长的支柱。
或许前进的路上,崎岖而艰难,或许进取的心,因受阻挫而慵懒。
路长了,心累了,需要歇息,需要休整,还需要重新给足前进的动力。
前进需要动力,动力需要源泉。动力之源充盈,崎岖亦可前行,沟壑也可越过,若是遇到高山,哪怕盘旋而上。
总之,不光是速度、时效,更有质的飞跃。
那么,给自己一个目标,可企及有希望的目标;
给自己一个信念,坚定愿意为之付出的信念;
给自己一个理由,无悔前行的理由。
那么,给生命一条主线,可以贯穿其中,指引你前行的主线。
那么给自己一个判断,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并非每个人都能圆梦,但每个人必须逐梦!
一个小孩,他为什么学习?我认为成功的为人师者,应该站在自己的高度,对学生的引导从启发其内在的兴趣开始。
那么,对师者要有起码的要求,他们应具有健康的世界观。
人口起源对人进行两层肯定:一、需要食物,二、性不会减退。像任何动物一样,人的本性还是动物性,所以解释人的一切就变得简单!
依马斯诺所说的五层需求中,我们可以把他对应到任何一个动物身上。
比如:一只猫,最初它需要食物,为此它捕食、抓耗子,还可能吃主人为它准备的午餐;但是,当有一天,我发现一只没见过耗子的小猫,我确定它没见过耗子,在那样钢筋混凝土的新房子,那只小猫根本没有能见到耗子的可能性。
但它还在练习捕食技巧,哪怕它的对象只是一个乒乓球。
那一刻,我心头掠过一丝悲哀,我不知道没有见过老鼠的猫到底还能不能算猫,就像没有到过森林,见过虫子的啄木鸟,它知不知道自己的长喙有什么用?
任何存在都有赖于它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相对面或相应面。比如,男人不像男人时,女人也就不是女人了。当然了,随着物本身的进化,物质环境的变化,我们看到物与环境的协调变化过程。这其中,有物种在消亡,有物种在变强。
一个普遍的真理是,只有最易获得生存资料的生物个体,才最易取得生存权。
环境对任何生物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影响、助长或抑制。当然,任何两个因素都有博弈,看究竟是那个力量在某一时刻能够占上风。比如,当一个动物已经具有适应多种环境的本领,环境对它的约束力便相对减弱。
而在这个生物还没有足够的自主意识,没有能适应可能变化的环境之前,我们认为它还没有成熟。
在这里我们给成熟下个定义,也就是有自主生存能力,有自主生存意识。对动物而言,成熟的动物可以离开群体独立生存,并在意识上,认为自己应该为自己的存在负责。对植物而言,它正准备奉献自己,完成自己的使命。
也即,成熟的生物具有使命感。哪怕是潜意识,与生俱来的,从生理到心理都可以;或正准备,或正在充当自己在生物链,在自己环境中的角色,是创造者的角色,不再只是消费者。
因为人的一切主动行为的源动力来自人类对未知的好奇,他的学习动力来自于哪里?好奇,求知,人有对未知的恐惧,亦有对未知的探索。这么说来,人有学习的本能,尤其当面对茫然时。但当你面对的越来越多,当你感知的越来越多,你可能也会有越来越多的自知之明,以及恐惧,来约束你,或者你的掉以轻心,不以为然,让我们少了学习的欲望,进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