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了些什么》一书里评价自己:说起来,我是那种喜欢独处的性情,表达准确一点,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
瞬间我觉得自己找到了共鸣。
我也正是这样的人。我可以一整天都不跟任何人交谈,当然,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先生出差不在家的时候。早上独自醒来,独自吃早餐,吃早餐的时候会看看新闻、听听会广播。听广播的时间会多一些,感觉少了画面感,更有助于自己思考一些问题。
我可以看书四五个小时不停歇,期间除了做做读书笔记很少将视线从书本上转移开来。我是一个对吃没有什么讲究的人,可以面包就白开水应对过好几顿饭。
除了跑步锻炼以及买必需品,我也是极不乐意出门的一个人。比起与什么人一起做什么事,在家里练上几篇毛笔字更让我觉得心情愉快。总之,可以一个人做的事我都乐享其中。
为此我曾经觉得自己是一个极其不适合结婚的人。因为结婚意味着我得把我的时间、空间长期分享出去给另一个人。但是我还是结婚了,在跨入三十岁之前的那一年。也许是人的社会属性告诉我,没有人能独自生存下去。
我是晚婚,却也并不是为了结婚而结婚的那一种。为此我得感谢我先生的出现,因为他跟我是一类人。他的出现即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忧心,还让我扫平了父母家人的担忧顺利脱单。哦,唯一不让我父母满意的就是先生是个外国人,我得跟着他去他的国家生活。
抛开这些不说,我家先生曾经是位不婚主义者。为什么呢?因为喜欢独处的人都怕别人的麻烦。也由于他热衷于独处,这曾经让婆婆无比伤心,难过于他将老无所依。所以当有一天他领着我出现在他父母面前时,他们无比欣喜地接纳了我。尤其是我婆婆拽着我聊天时的眼神,无疑把我视为了救世主。
皮相只能决定两个人是否被吸引,而最终让我先生决心长久地跟我生活在一起的原因,恐怕因为是我们相似吧。
在这里我不得不反驳一句名言:相似的人适合一起玩耍,互补的人适合一起变老。
我想如果我们彼此不是一个精神独立的人,那我们应该不会在一起愉快地玩耍了五年。
我也很喜欢我们在家里的相处模式。都不是喜欢出去野的人,在家的时间我们基本都是各做各的事,期间互不打扰。他在卧室看书、打游戏,我在客厅看书、看电影、写东西。乏了的时候会去厨房冲咖啡,当然都会做彼此的那一杯,然后相邀厨房吧台一起喝咖啡,聊聊天。当然,有时也会视心情而定陪彼此看电影、打游戏。
夫妻躺在一张床上,除了睡觉,还可以谈心。我们的作息很规律,晚上上床时间比较早,经常在睡前谈心。
也不是说我们没有互补,当然有。我是一个急性子的人,他会在我发飙快失控的时候把我拉回轨道,让我学会冷静处事。而我也有遇事时比他强大的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
婚姻不只有1+1=2这一个模式,还有0.5+0.5=1这个模式。夫妻是一个特殊的命运共体,付出是婚姻内永恒的话题。但首先我们得是一个人,所以,爱赠对方一半留自己一半,爱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爱对方。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更何况是两个朝夕相处,还将对方看到透彻的人呢?心里有不满的时候要允许对方讲出来,当然要讲就要讲重点,伤害对方的那一半话请烂在肚里。讲出来他会受伤你也不会爽多少,说不定最终还会反噬到自己身上。
回到独处这个问题上,个人觉得女人学会独处是件好事。比如我独处时在想些什么?想的都是自己的事,自己感兴趣的事,以及规划一些近期或者将来想做的事。
当你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时,你就会忘记去挑丈夫的刺,看自己、看对方的眼神也会平和许多。
我觉得很多人没有理解全面妻子的责任,不光只是要料理对方的生活、为对方生儿育女、解决生理上的需求。有些时候换到丈夫的角度,他们想要的一项妻子的责任恐怕是“学会闭嘴”。女人有时候喋喋不休、咄咄逼人的样子真的很丑。
就像村上春树说的,人的本性不会极端地发生变化,而我希望独处的念头也始终不变地存于心中。确保只属于自己的沉默时间,对我的精神健康来说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功课。
一般情况下,人的心灵不可能存在真正的空白,那就给自己的生活余点留白吧,其实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