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时候的他,只是一个爱捣乱的男孩
如果我们有这么一个孩子,不好好说话还时不时地发出狗叫声;如果我们班上出现这么一个学生,老师在一个安静的课堂上正认真讲课时他却突然发出怪叫,我想,我们的反应跟影片中的布莱德·科恩的父亲和老师们一样,会感到不快,并且会随着次数的增加而对其产生厌恶之情。
当科恩受到了他父亲严厉地批评和指责后,他的反应却越发地剧烈,父亲则越加地认为孩子太不懂事,却不能感同身受儿子的痛苦不堪。与此同时,科恩在学校受到的歧视更甚于家人,虽然他的成绩还不错,但他却无法正常地坐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一起听课,没有一个老师能够接受他的这种怪异的表现,没有一个老师可以容忍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承诺后又屡教不改……
02 母亲不懈的坚持,还原了真实的布莱德
布莱德的母亲再一次从学校领走孩子,她相信孩子发出怪叫不是主观行为。一味地指责孩子要求孩子没有任何用处,一味地找医生治疗也没有任何效果。于是,布莱德的母亲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查阅资料,终于明白她的宝贝儿子不是一个坏孩子,只是一个有缺陷的孩子,他患了一种叫“妥瑞症”的病症。
母亲再次把布莱德带到医院,告诉医生布莱德的病症,然而,医生束手无策,此症暂无任何药物可以治愈。
为了帮助布莱德接受自己的妥瑞症,母亲千方百计地找到了妥瑞症患者的一个组织,在那次病友交流会上,布莱德发现这些妥瑞症患者没有一个能够融入社会,正常生活。母亲迅速将布莱德带离这个消极的地方,而这时布莱德则向母亲保证,他将来一定可以正常生活,不会跟他们一样。
03 妥瑞症,是他一辈子不离不弃的朋友
布莱德接受了自己的残疾,他把“妥瑞症”当成自己的一个朋友,他从不向任何人隐瞒他是一个妥瑞症患者,虽然,他仍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在餐厅用餐,在电影院看电影,在学校里依然被老师和同学歧视,但起码,他自己认可了自己,接受了自己的“妥瑞症”朋友。
他可能会为自己突然发出的怪叫感到抱歉,但不再为此感到羞愧,因为这不是他的错,他无法控制自己。
终于,有一天,当他再次被老师叫他去校长室,我们的布莱德遇到了一位伟大的校长,是这个校长的肯定和支持帮助他走向了未来美好的人生。
校长问布莱德去不去观看音乐会,布莱德非常自觉地回答说不去,他的怪叫会影响到音乐会。但校长坚持让他全程出席了音乐会,并在演出结束后让布莱德向所有人解释了自己的病情。
“如果你们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地看待我,我的症状反而会缓和一些。”布莱德终于有机会可以表达自己内心一直以来的愿望,他不需要别人给予他帮助,只要别人不关注他就行了。
04 成功,不仅贵在坚持,更贵在做自己
正是由于这个伟大的校长的一个小小的举动,使得布莱德在心底有了一个信念:将来要做一名好老师,无论遇到多么特殊的学生,都不言放弃。
然而,对于一个不时发出怪叫的人,接受他让他站到讲台上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影片中大量描述了许多学校将布莱德置之门外的场景。学生在课堂上都不可以发出怪叫,更何况是老师。他能够教好孩子们吗?孩子们能接受他吗?家长们会接受他吗?
在经历了二十多次的失败后,终于有一所学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而此前,他竟然在他父亲的工地上打工,布莱德认为打工只是暂时的,他最终是要当老师的,而他的父亲则认为,儿子是很难获得老师的职位的,还不如实际一点,在工地上从基层做起。
虽然妥瑞症患者站到讲台上是多么的不合逻辑,然而布莱德做到了,我看到,他做得非常好,比我们大多数老师做得好。以至于有个女孩被父亲强行换到其他班级而一直耿耿于怀,常常羡慕地偷偷跑到布莱德教室门口观望。
科恩老师践行了他的信念,那个最不爱读书的经常随意离开教室的学生,在他的循循善诱的教诲下,开始认真读书。
当布莱德老师获得了“年度最佳老师”的称号时,在颁奖典礼上,他说,他感谢残疾,一如我们的北大女孩王心仪“感谢贫穷”一样,并不是美化残疾或者贫穷,而是无论残疾还是贫穷,我们都要接受它,因为它已经成了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既然赶不走 它,我们只能让它陪着一起往前走。
他的学生们在颁奖典礼的最后各抒己见,他们都非常喜爱科恩老师,他们评价科恩老师:“你学会了坚持到底”、“你学会了不让残疾阻挡你前进”、“你学会了不让残疾打败你”……,这也是科恩感谢残疾的理由。
这个随时会发出狗吠声的男士最终获得“年度最佳老师”称号,真的很让人感动很励志。这又是一部有关梦想实现的真实故事,我喜欢看这种现实主义的电影,它可以让我们有所感触有所追求,或许,在影片带给我们的激动过后,我们仍会消极面对这个世界,但最起码,看电影的这一个多小时,我们是激昂的,我们是热血沸腾的,看过之后,我们会思考,这就够了,不是吗?
在看这部电影前,我对这种残疾症毫无所知——妥瑞症。这个世界上,其实几乎每个人都有病,各种各样的病,有的显性有的隐性而已。无论是哪种病,重要的是,我们都要最终打败它们,而不是被它们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