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翻看《亲密关系》这本书,写了几个章节的读书笔记,有些观点仍会时时在脑海中浮现,虽没有刻意练习,却能偶尔提醒到自己一些事情如何更合理的处理。文章没写几篇还断更好久,一个是因为懒,另外一个是之前的尝试,并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有些受挫。
在断更的期间,听了陈海贤老师(动机在杭州),李松蔚老师的知乎live,KY的线上课,买了一些心理学相关的书看,一方面想要解决自己的困惑,另一方面想了解自己之前写公众号的尝试还有哪些需要修改的。最近又在想,当我们遇到某些心理困惑无法自己消化解决的时候,了解一些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会很好的帮到我们,比如澄清自己不合理的信念,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找到一些解决方法,但是,也发现,并非所有的心理问题靠阅读思考就可以解决。
前两天又买了陈海贤老师的书《幸福课 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来看,书中内容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同时每个章节的最后都留有让读者思考的问题以及相关的练习,这不就是自己之前写文章的模式嘛,不过好像很多心理学的书都是这样的模式。问题在于,即使知道有用,自己看书的时候也并没有花时间精力专门去思考这些问题,只看一眼题目,答案在脑海里随意的想了一遍,没有额外花时间尝试去做一些练习,就急匆匆的翻看下一个章节,有一种把主要内容看完自己就会发生改变一样的错觉。
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核心是要练习,不管是思维上的练习还是配合操作性的练习。然而那些书本讲座中提到的方法,总是很少有人会认真的按步骤去做。例如所有人都知道解决消极情绪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转移注意力”,有人可以迅速转移,有人却明知道需要转移注意力,依然沉浸在试图想通问题的思维当中,结果问题得不到解决,情绪也没有好转。
因此很多时候就变成了道理听了千百遍,一到现实就露馅,或者发个状态调侃自己“道理都懂”继续回到自己的原来状态。
想起来有一次刚下课,一个学生着急的找到我,跟我讲自己最近失眠很严重,有一周都睡不好,问我怎么办。因为课间休息只有十分钟,并不能很好的了解她失眠的原因,所以我希望能跟她重新约个时间专门聊聊。可是她并不想等,希望我立刻就告诉她失眠的原因以及一个治疗失眠的“灵药”。
有很多人跟他一样,遇到一些心理问题,迫切解决问题的心非常强烈,恨不得和心理咨询师聊完,看完心理学的书就会立马见效。普通感冒尚且需要一周左右的恢复周期,更何况一些由无意识主导的心理问题。因此对有待解决的心理困惑的人来说,不仅需要认知上的顿悟,更需要耐心和练习来与自己和解。
想要改变自己不合理的固有模式,在改变认知的基础上,最重要的就是练习,直到习惯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