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感触颇多,却一下子理不出思绪。今天,偶然看到一句影评:“东方快车可谓是一辆永不停站的列车。”一刹那间,这句话好像让脑海中繁杂的情与思越发明朗了。
小说的结尾,波洛侦探选择了第一个推论,也就是说他决定让那辆列车继续向前驶去,永不停站。如故事开始的那般,这辆特别的列车上的12人本就互不相识,最终也将踏上毫无干系的轨道。这部小说自创作以来,无论是小说本身,还是以其为源头的同主题小说,亦或是翻拍的电影,一如既往地吸引了无数读者和观众,我想这样的魅力永不褪色。更深刻的是,关于这个故事阐发的道义与法律、情与法的探讨始终引人深思,永无止境。
有人说列车上的乘客是史上最强的“复仇者联盟”,我觉得很贴切,因为他们每一个人目标一致,分工明确,合作默契,若不是突如其来的大雪,这起谋杀案可能牢牢地被贴上“离奇悬案”的标签。在呼啸的寒风中,在纷飞的雪花里,车厢里游离着斑驳的光影与身影,他们一人一刀,干脆利落,发泄着对雷切特的仇恨,也刺破了所谓的“正义”。他们是“复仇”的凶手,也是“绑架案”的陪审团——因为法律的无能为力而选择了法外私刑——不合法规却合心中的道义。
这里需要思考的是:当罪犯钻了法律的空子,而法律无法伸张道义时,受害者是否可以采用法庭之外的正义来惩罚罪犯呢?小说中的波洛在这个道义与法律的天平上,在感性和理性之间,用人性的善恶做出了抉择,最后在道义的情法上增加了砝码,让审判的天平偏向了比冷漠的真相更为重要的一边——保持善良的本性与正义。如果守护法律的底线建立在一条条暗淡的生命上,那么法律的存在是否还具备最初的意义——捍卫公平与正义?这或许也就解释了波洛为什么会选择为这辆列车上一群“真”性情的“复仇者们”掩盖真相了。
不过,大多数读者之所以会认可小说中波洛最后的抉择,是因为事实清晰、正义合理,不是小群体意志下所“愿”未偿而实施的充满戾气的“私刑”暴力。这不代表波洛支持庭外私刑,也不表示这大多数人赞同“正义滤镜下的惩罚”,正如电影中波洛所说的,“法治必须高于一切,即便有失公允,也应重拾信念使其历久弥坚。法律信念一旦崩塌,文明社会将无栖身之所。”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国家秩序和社会正义才存在,国民才受到保护。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用在被陪审法庭误判死刑后,并不像弟子那样认为“罪名不正义”就可以选择逃跑,反而毅然决然地用视死如归捍卫了法律的权威——“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人间正道是沧桑”,寻求情与法的平衡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课题——是“一辆永不停站的列车”。若废法偏情,则于法不公;若废情偏法,则于情不容。社会是复杂的,人性是多面的,很多时候论不出简单的是非对错,也断不出直接的黑白曲直。诚然,再细致的法条规范无法涵盖一切,也无法干预纠正所有,法律之外的约束仅凭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