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听一个朋友说,最近一年参加了七、八个社群,有关于拆书的,有提高写作能力的,有培养工作复盘能力的,五花八门。
我问他,是否有收获呢。
他告诉我:对于社群的感受就像是打零工一样,在这个社群忙乎40多天后,看似热闹的打了一顿卡,结营过后,感觉像酒醒了,除了“嗯 菜不错啊,酒也很好”之外,没留下什么。
唯一的成长:下次少喝点,多吃菜。
17年是知识付费的风口,我们看到很多普通人一跃而起,俨然成为了某领域的专家,开始大干了一场,开启了自己的付费社群,建立了黄金人脉圈。
于是后知后觉的我们从17年的观望,到18年的前仆后继。开始也去参加了各路大神的社群,囤了一系列的爆款课程,期待能够抱住牛人大腿,期许人生职业上能有所转机。
可是结果似乎不太如人意,忙着往前跑的同时忘了抬起头看看我们的终点究竟是去哪里。
朋友说他在参加社群的时候,由平均5分钟看一次手机逐渐缩短到了10秒看一次。生怕错过什么重要信息。
当成员们找他帮忙做事情的时候,他哪怕自己工作上再忙,也不好意思拒绝,恐怕被贴上“冷漠,不利他”的标签。
此外,为了能够在社群刷存在感,没有实质内容输出的他只好经常应声附和他人,在群内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
长期下来,弄得自己很焦虑,似乎更加迷茫了。
原本是抱着提高自己的心态来,却最后发现除了疲惫还是疲惫。
细细想来,为什么在社交中我们会产生这样消极的状态?
最重要的一点:目标不够明确,不知道自己来的目的。只是随波逐流就很容易被大浪拍在沙滩上。其次没有可以输出的实质内容,你只能在旁边干看着。别人发光发亮,自己却只是个小透明。再者,没有很强的时间管理观念,导致每天的工作-生活-社群学习全部紧紧的缠绕在一起,找不着重心。
难道我们参加社群是为了给自己找虐的么?不是的!
一个好的社群是终身成长者的标配。你焦虑,你不安只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打开社群的大门。
那么究竟该如何在社群中为自己赋能?在这给出三点建议:
01 给自己精准定位,明确参与社群的目的
你来到这个社群是为了什么?
个人规划?
职场升职?
寻找赢利点?
自己做社群?
自己做电商?
提高个人能力?
…………………
把你的初衷好好的整理一遍,在对应市场上纷繁的社群种类,去选择最适合你,最能够帮助你达到目的的社群。
02 勇于给自己贴标签,去做社群里那个自带光芒的人
社群就是个社交场所,如果你一直做小透明,潜水党,那永远无法体验到乐趣。
今年年末,我报名了猫叔的行动营。原本只是一个提高读写说的地儿,但是由于自己的积极参与,22天的时间我学会了制作音频,设计海报等额外的技能。体验了编排节目、主持活动的乐趣,同时还结交到了一群同频的小伙伴。收货颇丰。
勇敢的去做自己的第一次分享,去链接你喜欢的伙伴,去给自己贴上专业的标签,去做那个会发光发亮的人~
03 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时间管理
不同的社群就像不同风格的料理,其本质是什么?吃饱呗!你自己觉得吃饱了就好了,今天没吃到那家打折的日料,太遗憾了,有啥呢,它还会打折的。
列日清单是每天非常有必要做得一件事。提前先规划好次日的工作安排,避免自己陷入一种慌忙之中。
不用时时刻刻与手机为伴,社群应该是你生活中的加餐,而不应该成为主食。
少则得,多则惑。
其实每个混过社群的人都学到了很多知识点,按说谁都不比谁差,但为何有人能读出花来?
好多人都是
开卷后感同身受相见恨晚!
合卷后我的妈啊说了些啥?
重点不是知识点的数量,而是你是否真正的学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应用,这些知识到了你手里,有哪些是能和你实际情况联系到一起的?有哪些是能够用知识点去解读甚至于可以展开考虑的?
从社群出来以后,瞬间觉得自己回到最初始的状态的那些人,也许社群学习过程中只是完成了“学”这个动作,而没有开始“用”这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