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赵对敌战略意图掌握不足
赵在前期一直认为是秦发起是局部区域战,而秦王要的却是生死大决战!导致廉颇错失前期战略优势之时机,导致对峙三年耗损国力军情、导致战况彼消敌长
二 敌我国势、国情掌握不明
秦有虎狼之心、而商鞅变法之后已有吞并天下,统一六国之志!秦王愤六世之烈、秦人之气终聚于赢政一身,而气吞山河,其势如虹!而赵恐在当时断无之志、并应视为不可能完成之事。所谓只有疯子才能做成疯狂之事!
秦赵战争初期虽号称国力相当,然重要两点不同!
1、心志、气势完全不同
2、秦比赵有更广袤耕地、重农业而又有巴蜀李冰建成都江堰之肥沃之地。在粮草战争供给实则大优与赵地、所以秦有长途奔袭而对峙三年的底气。究其原因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秦更胜赵一筹,则战争打的不仅是军力、更是国力、还是国民心志气势凝聚而出的国运国势之争!
三 对强敌“非善茬”贪图其利 节理先输
赵在事发前想坐收渔利、不战而讹取秦鏖战所得上党之地。导致秦得发动长平之战之口实,与秦举国全军伐战同仇敌忾之士气!而赵节理和士气上则再先输一局,如非此前因、则赵人胡服骑射和慷慨悲歌之士!怎能在敌人围举国门本土作战、并敌弱我强之时畏秦不出,节理输人而致士气不举是原因之一!
四 赵王一错再错
1、贪图便宜、节理先输于强敌
2、战争初期赵军优势之时不审时度势、错估秦王之志,任廉颇守而不出三年空耗有限国力、错失战机
3、在敌长我消、国力不济之时,出而不守弃廉颇而用纸上谈兵赵括。彼时继续用廉颇之策已是唯一之选 、可胜之选。然赵王在决断之刻不能坚持到底!
五 缺乏文臣武将人才、公子坐大误国
武:赵除老矣廉颇再无良将
文:基本无经天纬地之才
戚:平原君赵胜,无才贪名好利、战国四大公子皆误国
六 对峙三年,伐谋、伐交不前
合纵六国应不止,长平对决之时、秦王野心之昭然若揭。伐交六国、晓以利害,赵国危则六国倾覆如累卵之势。与六国合纵联盟拒秦、事有可为
七 无釜底抽薪、出奇不意之策
秦军深入敌境战线过长,对峙三年粮草军需供给肯有漏洞,其间应寻找机会切断其军需供应。兵者诡道、战事其间应离间秦王将相,动摇秦王、秦军心志等手段皆可用。赵军据高临水,伺机借风势、火势、水势未赵军所用,应寻出奇不意制胜之策
八 粮草供应、应对措施不当
赵军中缺粮、国力不济难坚持之时,应晓以利害、许以高利、与六国借粮,并全军乃至举国统一粮食配给。
赵45万大军,10万地域最近士兵暂遣归乡即可从事粮农生产、待随时召回,又可缓解军需。另15万就近开荒垦地,兴修水利。剩20万固守壁垒,守而不出、军中伤弱病马分批宰杀充饥。如若能再坚持半载、因秦军供给线更长,军需不济、则必将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