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冯社长的特意安排,还是纯属偶然,在“五湖四海文化社”举办的同读《敦煌大历史》活动中,由我读第十章“玄奘取经与孙悟空的诞生”,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因为它解开了我的一个心结:孙悟空的原型是谁?作者徐徐展开了答案。
公元602年,河南偃师的陈惠家中诞生了个男婴,取名陈祎,可他十分不幸,四岁丧母,十岁没了爸爸,便跟随二哥进了净土寺,十三岁时正式剃度出家,法号玄奘。玄奘记忆力超群,对佛经过目不忘,且慧根深厚,很快就能复述经典。他在洛阳、成都和长安的多个寺庙拜师学艺,学业大进,且小有名气。
然而,玄奘博览群“经”之后,发现它们之间相互矛盾,不知哪个才是正统,便决心去佛教发源地天竺求取真经。公元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踏上西游之旅,可前途充满荆棘,首先便是出关问题。由于盘踞在西域的突厥人敌视大唐,唐朝初期便关闭了玉门关,不许国人出境,玄奘即被困在了瓜州,而一个胡人帮了他的忙。
此人名为石槃陀,是来自西方石国的粟特人,因大唐规定外来人口需取个中文名字,其便以国为姓叫石槃陀。石槃陀夜梦一头戴光环的僧人,第二天就碰见了玄奘,以为是天意,便要拜玄奘为师,玄奘由此收下第一个徒弟。石槃陀帮助师傅偷渡出国,可行不多远就后悔了,由于前途凶险,他又顾念老婆孩子,即打了退堂鼓。
石槃陀害怕玄奘被官府缉拿后供出自己的名字,就对师父起了杀心,好在玄奘识破了凶险,并保证无论如何都不会牵连石槃陀,师徒二人这才和平分手。后来玄奘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抵达天竺,并漫游了印度半岛,他凭借渊博的学识博得众多当地高僧的崇敬,请其设坛讲经,名噪海外。公元645年,玄奘满载经卷回国,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热烈欢迎,还专门兴建大雁塔以供奉取回的经书。
玄奘的壮举得到国人的极度崇拜,其取经历程也逐渐被神话,从而催生了明代小说《西游记》,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孙悟空。《敦煌大历史》的作者邢耀龙认为齐天大圣的原型是石槃陀,理由有六点,像孙悟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与石槃陀的姓吻合;石槃陀拜玄奘为师,可谓“胡僧”,同“猢狲”谐音;胡人毛发旺盛,形如马猴;石槃陀行走荒漠常持木棍防身,和孙悟空的金箍棒有异曲同工之处。
我对邢耀龙的看法存疑,就上网查了查,孙悟空原型之说果然有很多,但我更倾向于作者的观点,主要是出于美猴王的“石”姓血统,我能与其攀上亲。大概是爱屋及乌吧,我瞬间对《敦煌大历史》又多了份好感,而枯燥的历史知识也化作涓涓细流,滋润心田。孙悟空嫉恶如仇、忠诚义气、果敢无畏、乐观向上、勇于担当等品性也陡然附加我身,我好似化作神勇无敌的大圣,手舞金箍棒打翻世上所有的妖魔鬼怪,辟出一片蓝天净土。
20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