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乍暖还寒的春日里,我有幸通过大银幕再次感受到经典港片的魅力。作为港版贺岁片,《毒舌律师》可谓“文武双全”,既有味道,又有力道;既能让人爽,又能让人燃。
不同于其他那些动不动就打得你死我活,或者为了煽情而煽情的港式类型片,《毒舌律师》的剧情并不火爆,也没有科技加持的大场面,就是单纯地“以人为本”,通过主要人物之间精彩激烈的对白,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尽管电影中的案例小而简单,叙事线索也谈不上复杂,但表现手法十分接地气,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容易引起观众共鸣,帮助他们找到情绪出口。
影片中黄子华扮演的大律师并非“高大全”之类的职场精英,但靠嘴吃饭完全没有问题。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擅长“以毒攻毒”,道理和歪理都能用上,不是让对手尴尬,就是让对手心服口服。
在他面前,气氛严肃庄重的法庭不过是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他头戴假发,金句频出,就像在进行脱口秀表演。
不过他对待弱势群体,却是真正的刀子嘴豆腐心。他以前当法官的时候,多是与没钱没权的老百姓打交道,审理过的案子从表面上看也是些“鸡毛蒜皮”。
但他每次判案,话虽难听,却直指要害,兼顾法理和人情,并没有让老百姓吃亏。尽管在同事眼里,他是一个不求上进的人,口无遮拦不说,还行为傲慢、作风懒散,长期没被提拨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体制内没有发展前途,他被迫在体制外寻求逆袭的道路,重拾律师这个老本行,在富人圈子里谋出路。
没想到别人介绍的第一桩“生意”就让他栽了很大的跟头,以致于他和受害人吃了不少苦头。他甚至还因此被人打,被限制人身自由。
如果按照传统的世俗标准,他是被同行质疑、有性格瑕疵的律师,而受害人则是违背公序良俗、有道德瑕疵的女人(给有钱人当小三)。这个“不完美的律师+不完美的受害人+完美谋杀案”的戏剧性组合,让电影想不好看都难。
看得出来,这部电影在情节设置和叙事节奏上下了很大功夫,精准把握住了观众的“痛点”与“痒点”。
在现实生活中,越是处于金字塔底层的人,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诉求就越强烈,所谓“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正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作为普通老百姓,一直以来最痛恨的无非就是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公平现象,特权阶层对法律的践踏,以及那些不遵守承诺、把信用当儿戏的人。
同时,我们也怀着朴素的愿望,希望坏人受到惩罚,正义得到伸张,好人皆有好报。尽管这些愿望很多时候只能在影视剧里实现,但也可以抚慰我们受伤的心灵,好歹在精神层面感受一下胜利的滋味。
最近香港导演杜琪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自己对电影现状的看法,大概意思就是电影离大众最近,是了解大众的桥梁;全世界争取自由的人,一定要支持电影,因为电影会和你站在一起,为你发声。
作为资深电影爱好者,我觉得杜导讲这番话并不夸张。电影是来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形式,需要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处理”,使观众在封闭空间里获得良好的沉浸式体验。
如果电影人不尊重常识和逻辑,不崇尚自由的价值观,恐怕很难拍出真正鼓舞人心、深受市场欢迎的作品。
俗话说“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如果电影不为民发声,那就没有必要推向市场,主创人员在家自娱自乐就可以了,反正得不到群众支持,不如把发行费也省掉。
《毒舌律师》能成为香港影史上首部票房破亿的港产片,除了实力派演员的精湛演技和人格魅力外,跟电影本身走群众路线、为民发声也有很大关系。
电影里有一句台词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大概是这样说的,唯一值得我们这样做的理由,就是希望这个世界能公平点。我相信这也是电影主创人员的心声。
记得好莱坞金牌制作人乔恩·兰多曾经说过,做梦对电影人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梦是灵感的来源,追梦才能够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当所有人怀着同样的愿景一起努力,就能够实现那些不可能性。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好电影就是主创人员和观众梦到一块儿去的双向奔赴,毕竟我们都希望这个世界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