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ivity
生命周期
注意点
Activity切换时,旧Activity的onPause会先执行,然后才会启动新的Activity。即activityA跳到activityB时执行顺序为:activityA-onPause()再 activityB-onCreate()、activityB-onStart()、activityB-onResume(),最后才是activityA-onStop()。
—— 这也是为什么不建议在onPause()做重量级操作的原因。上图为正常情况下的生命周期,异常情况下的生命周期略有不同。activity在异常情况下终止的,系统调用onSaveInstanceState()来保存当前activity状态。这个方法的时机是在onStop()之前,但和onPause()没有直接但先后关系。 当activity被重新创建后,系统会调用onRestoreInstanceState(),并把在销毁时在onSaveInstanceState()中保存的Bundle对象作为参数传递给onCreate()和onRestoreInstanceState()方法。onRestoreInstanceState()调用时机是在onStart()之后。 一般可以选择在onCreate()或onRestoreInstanceState()方法中恢复数据,两者的区别是,在onCreate()需要判断Bundle参数是否为空,在onRestoreInstanceState()中则不用,因为onRestoreInstanceState()被调用那么Bundle参数必然有值,官方建议在这里恢复。
自己保存,在重写onSaveInstanceState()方法中保存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SaveInstanceState(Bundle outState) {
super.onSaveInstanceState(outState);
outState.putString("save_data","保存数据");
}
然后在onCreate()中恢复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main);
if(savedInstanceState!=null){
Log.e(TAG,"onCreate恢复的数据:"+savedInstanceState.get("save_data"));
}
}
需要说明的是,系统只有在activity即将被销毁并且有机会重新显示的情况才会调用onSaveInstanceState(),也即异常终止才会调用来保存和恢复数据。
(非正常情况销毁Activity的场景比较多,比如系统内存不够用,系统语言改变,屏幕方向改变等。用户主动意愿想要销毁Activity就是正常情况,这种场景很少,就两种:调用finish和带特殊启动模式的startActivity方法,其他都是非正常情况。savedInstanceState会保存到哪些数据呢?有两种:系统帮你自动保存的和你自己保存的。系统只会保存它认为有必要保存的(比方说EditText里面的内容,CheckBox的Check状态,Fragment实例等),特别注意Activity会自动保存其中的Fragment实例。一般情况下屏幕方向改变等系统配置发送改变后,activity会被重新创建,那会就会调用上面保存恢复数据的方法。但我们也可以通过给activity指定configChange属性,使得在系统配置改变时不重新创建。例如屏幕旋转,如果不想旋屏时重新创建activity,可以在xml中设定android:configChange="orientation".这是再旋屏,activity不会再重新创建,那么onSaveInstanceState()和onRestoreInstanceState()也不会再被调用,取而代之的时调用来onConfigurationChanged(),我们可以在这里做我们的处理。
再说说onDestroy,执行到这一步,一般代表activity即将要被销毁掉,不管是正常情况还是非正常情况关闭activity。一般在这里面我们会做一些资源的释放操作,以防止出现资源泄露或者依赖activity所引发的一些异常情况的发生。这里我举两个例子来说下上面说的两种情况:
异步任务引发的资源泄露,比如handler或者thread。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异步任务的生命周期与activity生命周期不同步造成的,以handler中的message为例:
Handler handler = new Handler();
handler.postDelaye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tvContent.setText("newContent");
}
}, 2000);
handler.obtainMessage(1).sendToTarget();
不管是使用哪种形式来发送message,message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引用到当前所在的activity实例对象,如果在activity finish后,还有其相关的message在主线程的消息队列中,就会导致该activity实例对象无法被GC回收,引起内存泄露。所以一般我们需要在onDestroy阶段将handler所持有的message对象从主线程的消息队列中清除。示例如下: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Destroy() {
super.onDestroy();
if (handler != null) {
handler.removeCallbacksAndMessages(null);
}
}
异步任务引发的App运行异常,这里以一个显示Dialog的场景为例:
Handler handler = new Handler();
handler.postDelaye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new AlertDialog.Builder(MainActivity.this).setMessage("Show Dialog").show();
}
}, 5000);
由于我们设置的是5秒后显示一个dialog,当activity在5秒内被finish后可能会导致显示dialog时App发生崩溃。
所以在这种场景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这样的:
Handler handler = new Handler();
handler.postDelaye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if (!MainActivity.this.isDestroyed()) {
new AlertDialog.Builder(MainActivity.this).setMessage("Show Dialog").show();
}
}
}, 5000);
Activity启动模式
- Standard标准模式
这种启动模式最常见,也是Activity的默认启动模式,每当我们需要开启一个新的Activity页面时系统都会新建一个Activity实例对象,然后开启上面说的Activity的生命周期流程之旅,onCreate->onStart->onResume。在这种模式,谁启动了这个activity,那么这个activity就运行在启动它的那个activity所在的栈中。
(所以如果用ApplicationContext去启动这种Standard模式的activity会报错,因为非activity类型的context并没有所谓的任务栈)
- SingleTop栈顶复用模式
设置该模式后,当通过startActivity启动的ActivityA已位于当前Task栈的栈顶,系统不会重新创建一个Activity实例,而是进入一个特殊的方法onNewIntent,通过此方法的参数可以取出当前请求的信息,具体流程为:onNewIntent->onResume。即onCreate()和onStart()都不会调用,因为它并没有变化。如果ActivityA存在但不在栈顶,那么ActivityA依然会重建。
- SingleTask栈内复用模式
设置该模式可以保证当前Task栈中每种Activity只会有一个实例存在,当通过startActivity启动ActivityA时:1、如果ActivityA所需的栈不存在,则先创建ActivityA所需的任务栈,然后将实例入栈;
2、如果ActivityA所需的栈存在,但栈中不存在Activity A的实例,那么创建实例并入栈;
3、如果ActivityA所需的栈存在,并且栈中存在Activity A的实例,则不再重新创建一个新的Activity实例,而是直接复用该实例,进入该Activity的onNewIntent方法,同时将位于ActivityA实例之上的所有Activity弹出Task栈并销毁。
- SingleInstance单实例模式
设置该模式可以保证该Activity所在的Task中有且仅有一个activity实例:当通过startActivity启动Activity A时,如果该Activity的实例已经存在,那么不再重新创建一个新的Activity实例,而是直接复用该实例,进入该Activity的onNewIntent方法;当Activity A不存在,则新建任务栈并创建实例入栈。这种场景出现的比较少,该Activity在整个系统只有一个实例,一般用于系统应用,并且可以被其他应用共享使用(有点类似于操作系统概念中的临界资源),比方说来电呼叫页面,在整个系统中就只能有一个,因为同一时刻只能存在一个电话呼叫。
- 在上面多次说到activity的任务栈,那么什么是activity的任务栈呢?这要从一个参数TaskAffinity,可以翻译为任务相关性,这个参数标识来一个activity所需的任务栈的名字,默认情况为应用包名,我们也可以为每个acivity单独指定TaskAffinity。
TaskAffinity属性主要和singleTask启动模式或allowTaskReparenting属性(运行activity在栈间转移)配对使用,其他情况没什么意义。1、当和singleTask启动模式配合使用,它是具有该模式的activity的目前任务栈的名字;
2、当和allowTaskReparenting属性配合使用时,会产生特殊的效果。比如,当一个应用A启动来应用B的某个activityC,如果activityC的allowTaskReparenting设为true,那么应用B被启动后,此activity会直接从应用A的任务栈转移到B的任务栈中。(本来A启动activityC,activityC应该在A的任务栈中,但B启动后,activityC会转移到B的任务栈,因为activityC本来是属于B的)
- 如何给activity指定启动模式?
- 通过AndroidMenifest.xml中指定
<activity
android:launchMode:"singletask"
>
- 通过Intent设置标志位
Intent intent = new Intent();
intent.setClass(MainActivity.this, SecondActivity.class);
intent.addFlags(Intent.FLAG_ACTIVITY_NEW_TASK);
startActivity(intent);
两者的区别:
1、优先级不同:第二种设置标志位的优先级高;
2、限定范围不同:第一种无法直接为activity设定FLAG_ACTIVITY_CLEAR_TOP标识,而第二中无法指定singleInstance模式。
IntentFilter 匹配规则
启动activity分两种:显式调用和隐式调用。显示调用需要明确指定被启动对象的组件信息,包括包名类名,而隐式不用。显示优先级高。隐式调用需要Intent能偶匹配目标组件的IntentFilter中所设置的action、category、data等过滤信息,不匹配无法启动。
- 只有一个Intent同时匹配action类别、category类别、data类别才算完全匹配,只有完全匹配才能成功启动目标activity。
- 一个activity中可以有多个intent-filter,一个Intent只要能匹配任何一组intent-filter即可成功启动对应的activity。
- action匹配规则
action是一个字符串,系统预定来一些action,我们也可以自定义action。action的匹配规则是Intent中的action存在且必须和过滤规则中的其中一个action相同(区分大小写)
- category匹配规则
category是一个字符串,系统预定来一些category,我们也可以自定义category。category的匹配规则是:如果Intent包含category,那个所有的category都必须和过滤规则中的其中一个category相同。
如果Intent不包含category也可以匹配,因为默认会有"android:intent.category.DEFAULT"这个category,所以为了能接收隐式调用,就要在intent-filter中指定"android:intent.category.DEFAULT"这个category。
- data匹配规则
data由两部分组成,mimeType(媒体类型)和URI(URI结构:<scheme>://<host>:<port>/[<path>|<pathPrefix>|<pathPattern>], 如content://com.example.project:200/folder/etc, )
data的匹配规则和action类似,如果过滤规则有data,那么要求Intent中必须包含data数据,并且能够完成匹配过滤规则中的某个data。URI有默认值content和file,所以如果过滤规则没有指定URI,Intent必须指定为content或者file才能匹配
注意:如果要为Intent指定完整的data,必须用setDataAndType()方法,不能分别调用setData()和setType(),因为这两个方法会互相清除对方的值。
Activity 工作过程
- Launcher通知AMS启动APP的MainActivity,也就是清单文件设置启动的Activity。
- AMS记录要启动的Activity信息,并且通知Launcher进入pause状态。
- Launcher进入pause状态后,通知AMS已经paused了,可以启动APP了。
- app未开启过,所以AMS启动新的进程,并且在新进程中创建ActivityThread对象,执行其中的main函数方法。
- app主线程启动完毕后通知AMS,并传入applicationThread以便通讯。
- AMS通知APP绑定Application并启动MainActivity。
- 启动MainActivitiy,并且创建和关联Context,最后调用onCreate方法。
根Activity启动过程
- 1、点击桌面应用图标,Launcher进程将启动Activity(MainActivity)的请求以Binder的方式发送给了AMS。
- 2、AMS接收到启动请求后,交付ActivityStarter处理Intent和Flag等信息,然后再交给ActivityStackSupervisior/ActivityStack 处理Activity进栈相关流程。同时以Socket方式请求Zygote进程fork新进程。
- 3、Zygote接收到新进程创建请求后fork出新进程。
- 4、在新进程里创建ActivityThread对象,新创建的ActivityThread就是应用的主线程,在主线程里开启Looper消息循环,开始处理创建Activity。
- 5、ActivityThread利用ClassLoader去加载Activity、创建Activity实例,并回调Activity的onCreate()方法,这样便完成了Activity的启动。
普通Activity启动过程
普通Activity的启动过程只涉及两个进程,AMS所在进程和应用程序进程。
启动Activity B -> 当前有正在显示的activity吗 -> 有就先pause() -> B的进程存在吗 -> 不存在则创建 -> B进程启动指定的Activity
Activity跟window,view之间的关系
- ==Activity在创建时会调用 attach() 方法初始化一个PhoneWindow==(继承于Window),每一个Activity都包含了唯一一个PhoneWindow
- ==Activity通过setContentView实际上是调用的 getWindow().setContentView将View设置到PhoneWindow上==,而PhoneWindow内部是通过 WindowManager 的addView、removeView、updateViewLayout这三个方法来管理View,WindowManager本质是接口,最终由WindowManagerImpl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