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因为太挑剔,所以,很多时候失望远远高于期望。
[书]
购买一本书,时常先从顺眼与否开始,然后留意来自哪家出版社,总有那么一些出版社对于书的装桢很在意,于是一本成品的包装养眼的书,对于“外貌协会”的人而言,它很占优势。
看完外在看内在,书名和作者很重要,除了书名与作者,与书名同生的还有简介和目录,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很多书总会在扉页用一行话来占一席之地,看起来那些苍白很引人入胜,有了这个扉页的诱惑,目录作为第二个卖点开始攻占人的心理,目录也过关后,内容的版面设计也有一番讲究,留白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要刚刚好,何为刚刚好呢?说不清道不明,好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好吧,一本书是否购买,就在刹那之间了。
网购对于商家的一个重大利处恐怕就是网商的各种打折活动很吸引购买者,相较于书店,网上即时打七折、八折,也一定能让人在刹那间做出购买的举动,于是一本本也不管内容到底写得怎样,都放入了购物车内。
到此为止吧,这些书的购买,书的瘾君子们!
不,还是没停下来,一些东西就乱入了。
收到书,拆了包装,跳过作者跳过目录跳过序言,开始阅读正文文字,各种不适感油然而生,先前的期望之熊熊烈火,完全灭了,取而代之的是心的倾盆大雨。
贪那么一些折扣,买了一堆废物,当然,对于作者而言,那是他们的心血,可是对于读者而言,不对胃口的东西只会弃之如糟粕,于是如同废物一般放入仓库,只能哪天有回收报纸的人,在楼下喊道“回收破烂啦”,于是一股脑儿,将这些年积攒的不合口味的东西全部倾倒,做到时下的“断舍离”。
这样的感受,是否真的只是挑剔,太过挑剔?
[人]
与书相处,其实,挑人也类似吧。
其实,她们只能停留在这样一种程度,而我,总是对她们期望太高,于是失望太大。
吵吵闹闹、疯疯癫癫,总是显得那么不入眼,或者说,从心理对她们是排斥、厌恶,甚至将她们要比喻成一坨。
这过去的半年时间里,一直妄图把她们修整,修正成我希望看到的样子——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可是,我错了,我扯去很多精力,甚至挨批,我终究扶不起她们,她们的个性,已经养成了十多年,怎可能一朝一夕就被更改呢?
经过四十多天的告别,她们一如先前那样,散漫,颓废,我一如四十多天那样,因为她们而被投诉。
可是,书可以说抛弃就抛弃,而人呢?当她们必须与你成为一种责任关系的时候,你没法将她们说抛弃就抛弃,她们觉得你太刻板、太严谨,而你觉得她们太懒惰、太散乱,你们谁都看不惯谁,可你们还要一直面对着,面对到彼此的告别,面对到责任关系的解散。
还有好些年呀,不禁畏惧,早已经形成的对立面,如何打破呢?彼此的隔阂,如何消除呢?
当一对二十的时候,当二十对一的时候,我想,无法变得不挑剔。
可是,对于满目的杂乱无章,对于期望后的失望,我毫无处理的能力,却又无力挣脱。
苍白的控诉,无力的怨言,又有何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