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真的将这本书反复翻了几遍,每一次都自己的审视都有不同的领悟。
1,关于竞争,我们几十年来接受的教育一直倡导的是鹤立鸡群,争强争第一,无论工作后多么强调合作协同共赢,但似乎我们骨子里就是想要赢,并且是一个人赢。
我最近一次觉得自己是座孤岛,是因为工作伙伴甩了一句话给我:以后这样,你就自己负责自己干吧。
我当时情绪就爆掉了,我想我顶着那么大的压力为你们,你们应该理解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的,你现在甩手说不干,我感受到自己被抛弃,没有了支持与力量。
后来复盘,我意识到我顶着压力没有跟他们沟通,其实也是要强的个性,没有真正地平等与伙伴沟通协作。
可是为什么大家都知道我压力很大,可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其他人想帮最后也没有帮到我,我以为我在前面挡着,你们在后面就可以了。
我的力量从何而来,当伙伴说出那句话,背后没有了支持,我明白了,我的能量也来自他人的力量。
我需要帮助。
可是潜意识在影响着我的行动。
2,同时,我在孩子中发现,害怕失败,不想输,想赢得心理人人都有,6岁的孩子也是这样想的,10岁的孩子也是这样想的,随着年龄越大,大家会有各种方式隐藏自己的恐惧。
如何让孩子理解,体会到“哦,我们都失败过”。
皮克斯的文化中有一部分是建立在失败比成功更多的基础上,也就意味着失败是可以接受的。这是一种公司文化,可以容忍失误,但会尽量根除消极态度和不利于生产的业务方式和行为。
“生机勃勃”的文化,让人们觉得安全,不必时刻保持完美,也不必永远正确,但它仍然提供确保最终产生非凡成果的过程和结构。(摘自137页)
受此启发,要给孩子们另外一种“竞争的文化”,既保持心理安全感又鼓励团队进步。
如果你受到了伤害,并没有感觉到帮助。久而久之,内心会慢慢封闭起来。
3,阶段性成长
“取得进步”的目标,这是一种了不起的思考方式。在这种要变得更好的心态下,我们总是追求进步。
如果我们的评价标准不是单一的成功或者失败,而是目标“取得进步”,那么孩子在失败时,会不会更加聚焦于下次如何变得更好?
4,如何内化他人的力量?
爱并非从自己开始,爱是始终接收爱,内化爱,然后散发给其他人—向前传递。
他人的力量,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观点啊—竞争,一起追逐以达到目标。我们需要他人,不是为了打败他们,或者向自己或者别人我自己很好,只是简单地因为他人的最高意义提供竞争本身固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