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老公就念叨过想去二连浩特,可是从我们家乡的小镇启程的话,少说也有六百多公里的路程,一个人开车肯定会非常劳累,所以也只是说说而已。这次在内蒙逗留了五六天后,老公又旧事重提,说从希拉穆仁镇去的话不到四百公里,这样的距离对于他来说不在话下,于是我们说走就走,虽时近中午,我们还是匆匆地把租住的家收拾好就出发了。
一路上在手机导航的指挥下,我们在总也望不到尽头的漫漫长路上疾驰着。不知是这一段没有高速,还是导航没有找到,总之我们一直就在国道上走着,以至于不到四百公里的路程耗费了五个多小时(不包括中途在一个只能停车和上厕所的休息区停留了半个多小时)。
虽然耗时多了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没有找到高速路也是好事。因为往往在这样的路上,你才能看见更美的风景。一路上不断变换的是地名,而不变的是蓝天白云和青青草原。我发现过去几天我自认为已经熟悉的希拉穆仁草原原来范围远不只那么大,我也发现锡林郭勒盟的草原比希拉穆仁的更绿更平坦更一望无际。
下午五点多,我们终于看到了二连浩特标志性的建筑____两只相对的巨大的恐龙。我们把车停好,准备在这里拍照留个纪念,结果发现这里的气温比希拉穆仁还要高,下午五点多的太阳仍然跟大中午的一样,而且特别刺眼,根本睁不开眼睛,再加上两只恐龙特别大,手机上的拍照功能根本没法把它们都收入镜头里,只好草草拍了几张了事。
实际上这儿也算是一个小型的广场,有恐龙雕塑,有绿植,也有造型特别的建筑。在一块显眼的牌子上,我们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____导游图,上面罗列了四五处在二连浩特可以游玩的地方,考虑到时间关系以及受疫情影响有的暂时关闭,我们决定把国门和恐龙地质公园列为这次旅游的重点。
接下来就是找酒店了,因为时间尚早,我们索性把整个二连浩特转了个遍,这一圈转下来,我们发现这个地级市很小巧,所以很紧凑,找个住宿的地方很容易。不像我们之后去的集宁,后者不仅宽泛,而且城市建设似乎也很散漫,在新城区找个住宿的地方,实在太难了。
在内蒙,无论走到哪里,你总能体会到地广人稀的感觉。在二连浩特,我们一圈转下来,发现可住宿的地方很多,所以不用急着住下来,于是想找找这个小城市最繁华的地方在哪块。
在一个人流量较多的十字路口,我们选择了一家酒店住下来,到外边吃了晚饭往回走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真的没有看走眼,这儿的确是最繁华最热闹的所在,而且还有一个很大的广场,广场边上也有两个大恐龙的雕塑,上面装饰的霓虹灯在不断地变换着色彩,营造出一种节日的气氛。里面有跳广场舞的,有卖打折衣服的,有卖儿童玩具的等等,我发现我在内蒙这几天总共看到的人都没有这儿的多。安静的久了难免寂寞,在这里广场舞喧闹的音乐晚上十一点多才停,早上五六点又开始了,此时此刻我竟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人间烟火气。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按照昨天探好的路直奔国门景区。八点半才开始售票(门票五十,车费十元),我们排队买了票后,就直奔景区,坐在景区门口的两位工作人员不住地提醒着游客戴好口罩。我们一进去,开观光车的司机师傅就催着我们上车,车沿着一条笔直的甬道走了没有十分钟,司机就说到了,让人们下车。此时,我看见在路的东面有一幢高大庄严的门型建筑,它横跨在铁路上方,建筑上面有国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大字,毫无疑问,这就是国门!我们不由的肃然起敬。
国门西边的侧门开着,好多游客涌进去了,我们不清楚人们进去干什么,毕竟是特殊时期,我们决定先转别处,待会儿人少时再进去看看到底有什么。
沿着笔直的大道再往前走,远远看见右前方聚集着一些游客,等我们走到近前,才发现这里才是我们真正好奇的地方____中蒙两国的界碑。
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看到国与国的界碑,我怀着极大的兴趣仔细地观察着它的形状,解读着它上面的数字,唯恐漏掉一点点信息。界碑朝向中国的这面有中国国徽、中国二字、界碑的序号815以及界碑设立的时间,据说朝向蒙古国的那面有蒙古国徽和蒙文的蒙古二字和设立时间,当然那面我们是看不到的,能看到的话,我们已经置身在异国的土地上了,这是需要繁琐的程序的。我发现这儿的界碑不只一个,东面不远处还有三个,向游客开放的只有这一个,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不大的范围内要设四个界碑,但我懂寸土必争的道理。的确从旁边牌子上的介绍得知就是为了明确边界走向。
在这里,一道铁栅栏隔开了两个国家,栅栏的那面就是蒙古,从这边凭肉眼只能看到一些建筑物大体的轮廓。其实除了界碑,这里再没有其它风景,我们只好意犹未尽地往回走。再次经过国门时,我们决定进去看看,乘电梯上到顶层后,才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类似天台的所在,朝北朝南分别支着两架望远镜。正好望远镜边没有其他人,我把眼睛凑上去一看,什么也看不见,老公说需要付钱才能看,这时我才注意到了上面的二维码,的确是需要扫码支付才能使用。此时老公从包里掏出了自己带的望远镜,得意洋洋地看了我一眼,我不禁会心一笑,带了一路总算配上用场了。
通过望远镜,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对面蒙古国那个口岸城市的建筑,有高楼大厦,也有低矮的平房,远远看去参差不齐,毫无特色。如果不是说起来是外国,跟我们身边的小城镇别无两样。不由心中暗想,外国也不过如此,没有什么可好奇的。下高台的时候,出门从来辨不清方向的我看见对面的两架望远镜跟前没有人,便问老公缘故,他笑着说,那面是中国,你可以随便走过去看,不用望远镜。我不禁失笑。
在国门的西面,一个青铜色的建筑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远远望去,它的四面都是一个大写的门字的形状,也就是“門”型,于是我们朝着它走去。走到近前才发现原来这块是一个火车广场,也是一个景点。除了远远看见的那个建筑,这儿还陈列着一列最老式的火车、站牌以及一些人物铜塑,再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乘车场景。
据广场边上的牌子记载,1956年1月4日,北京经乌兰巴托至莫斯科国际列车正式营运,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开通,之后才有二连浩特镇设立,所以有人说,二连浩特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时至今日,二连浩特早已开通了公路口岸,国际贸易的总体规模已扩大到当初的几百倍,但绝大部分货物运输还是通过铁路实现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二连浩特的经济是“绑在火车轮子上的经济”。火车纪念广场的建设是为了诉说这座城市极为特殊的铁路情缘。
了解了这座城市跟铁路的渊源后,眼前的火车和人物雕塑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我们登上火车,搀着要上车的老太太,坐在似乎在侃侃而谈的铜像边,站在那对苏联夫妇的身边,抓拍下了每一个快乐的瞬间。
转完这三个地方后,因为上午还准备去恐龙地质公园,所以我们只好意犹未尽地坐上了出景区的观光车。这次国门之游唯一的遗憾就是因为疫情没有到边贸通商口岸开开眼界。
出了国门景区,我们便马不停蹄地直奔恐龙地质公园(门票50元,车费10元)。地质公园这里主要设了三四个景点,景点与景点之间间隔并不远,可以步行,也可以凭票坐观光车。主要景点有伊林驿站古遗址博物馆,里面陈设了很多跟这个驿站有关的年代久远的器物,如汽车、马车、驼铃等。还有图解恐龙知识和陈列各种矿物晶体的场馆,但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个露天的树化石景区和恐龙化石原地埋藏馆。
树化石景区展出了产自蒙古高原的300多件大型硅化木标本,由化石陈列区,十二生肖雕塑区和化石假山区组成,将硅化木和中国艺术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恐龙化石埋藏馆可以说是整个景区的灵魂所在,好多人来二连就是奔着它来的。这一场馆向观众客观地展示了恐龙种群在集群死亡之后所经历的搬运、堆积和埋藏过程,同时对脱离关节的恐龙化石进行了有效的原地修复和保护。这一场馆内巨大的恐龙化石骨架和下面散落的无数骨头化石的确让人非常震撼。
因为在这里发现了恐龙化石,所以恐龙便成了这个城市的名片,恐龙雕塑随处可见,入城处有,公园里有,路边有,野外也有。提起恐龙,人们就会想到二连;说起二连,人们就会想到恐龙。
总之,二连浩特不仅是一座铁路公路口岸城市,更是一座与恐龙有着很深渊源的城市,走进二连,你的见识会增加,阅历会丰富,当然你的皮肤也会被晒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