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与自己的沟通
自我、无我、他我
自我:与当下的自己沟通,表现形式为践行
他我:与过去的自己沟通,表现形式为反思
无我:与未来的自己沟通,表现形式为冥想
一:每个人都有病(他我)
去医院看病,先要告诉医生你过去的病史,以及最近的症状,这个阶段可以看做医生引导你回忆过去的自己,这个过程是“他我”的模式,看起来很好理解,但你去一趟医院,或者看一下门诊医生对病人的态度你就能感受到大部分人是无法正常描述自己过去,因为能进医院看病的大部分人在生活中经常忽视自己的感受,遇到任何问题,总说“没事没事,过两天就好了;等真正病的不行了,有来回乱求医,最后可想而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这样的:建立自己的身体健康日记
日记的内容以这三项为主:时间、地点、事件经过,比如,2017年6月3日,在家吃了一呀西瓜,完后半个小时肚子痛,西瓜没有冷藏,吃前已清洗……
用这种方法还可以做到疾病追踪,尤其是慢性病的追踪,这样有利于医生对你的病情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二:自己要给自己治病(自我)
有一个事实必须清楚,对自己生命威胁最大的不是饥饿,而是肥胖;
现在全球每年因肥胖而死亡的人数远远大于因饥饿而死亡的人数,而且差距会越来越大;
如何面对自己“肥胖”以及如何避免让自己死于“肥胖”将是所有人面对的问题;
一个是饮食习惯,一个是饮食结构,习惯指的是饮食频率,也就是时间和次数,结构指的是食物的营养配比,也就是荤和素;
如果把我们的身体比作一个“皮囊”,你往里面装的越多,它就越大,但这个“皮囊”是有限的;大部分人是忽视这个限度的,认为不装的满满的心里“不踏实”,而且见好的就往进装,而且部分时间段,可想而知,这个“皮囊”会有多么的难受;
作为一个“计较”的人,我很在乎装进去的是什么,在乎它的温度、长度、硬度等等,而是还在乎什么时间装,以及装进去的力度,我把这个过程看做自己与自己当下的一个沟通,也就是“自我”的模式;
有时我也会吃进去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我就会把它取出来,呕吐、排泄、以及运动;
在“自我”的模式下,通过对当下是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去践行自己的认知;
“自我”不是大家误解的“以自己为中心”的自私表现,而是自己在乎自己的感受,自己与当下自己的一种共同;
三:思考癌症病人活下去的动力(无我)
为了写“无我”这个模式,一种自己未来自己沟通的情形,我联想到了“最接近死亡”的人-癌症患者;
曾经看过一个演讲,演讲人为观众:有哪位同学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在座的大学生百分之八十都举了手。
这个讲座的主题是:你并不孤独,是的,我也曾想过如果我快要死了,我会干些什么?我会在这种情绪中沉浸一会,感受一下这种失去一切的感觉;
我们都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死,只是“时间”早晚问题,与闲来无事“胡思乱想”相比,那些癌症患者对死亡的认识更为深刻,因为那个“时间”被“基本确定”了;
当有人告诉你,你大概能再活55天时,有就是看不到2018年的太阳,你的心情将会如何?
人对死亡的想象就是自己与未来的自己沟通的过程,是“无我”的一种模式,人对这种沟通的需求强于“自我”和“他我”,我们可以经得起人格的侮辱,可经得起疾病的侵袭,但唯独无发面对“绝望”的未来;
全球每年死于绝望的人也就是自杀的人大于战争、恐怖袭击、意外灾害的总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出版的《预防自杀:全球要务》报告,每年全球超过80万人死于自杀,每40秒就有一个人自杀身亡。自杀已经成为15~29岁年龄段人群的第二死因。
避免自杀的有效方法就是:与未来的自己沟通;
总结:
当有人跟你谈论沟通时,当有人认为你不善于沟通时,当有人指导你与人沟通时,你只需做一件事:给明天的自己写封信。
沟通不是说话,你去给海豚说句“我爱你”试试?
扩展阅读:《神秘的时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