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仅仅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说到底不是一个推理过程,而是一个形象感知、情意感悟的过程,模式化/公式化的“阅读理解”只会使学生沦为考试的机器、文字的工具。
刘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鲁迅:“创作原本根植于爱。”
苏霍姆林斯基:“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王崧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被感情所融化。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不是没有感情的生命,富有感情色彩的文字要用感情去触碰。”
课堂语言:1.“像老师这样,再读读课文,把揪心的文字一个个画下来.......同学们,到底是作者哪些语言像长了手一样紧紧地揪住你的心?”
用语文照亮学生的生命,也照亮自己的生命,“被感动,也感动于”。面对纷繁的世界,短暂的生命,感动是对存在的膜拜。我们无法追随世界走向遥远,但在感动那一刻,我们却拥有一切。
彭程《流泪的阅读》:“它让我获得一种对于自身的确证,使我知道,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并没有死去。”
西哲雅思贝尔斯:“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程度的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潘新和先生:“语文教育,不应只指向人的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而应指向人的生命本体的人性、人心、人格。”
王崧舟:“语文,就是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和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学生精神世界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泰戈尔:“上帝通过创造发现他自己。”
王崧舟:“生命通过语文发现他自己。”
好课三重境界:
1.人在课中,课在人中:“在”(“身在”、“意在”、“思在”)
2.人如其课,课如其人:“如”(最好的风格就是“本色”)
3.人即是课,课既是人:“即”(敞开,享受,生成,当下,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叶朗:“诗意的人生就是跳出’自我‘,跳出主客二分的限隔,用审美的眼光和心胸看待世界。”
常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人俱寂,韦闻钟磬音。”
一切读写,只为重新发现自己
阅读,不过是以文本为镜,照见一个新的自己。
宗白华:“诗从何处来?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从微风里,飘来流水音,从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真正的写作,乃是用文字重新发现自己,赋予生命无限意义。文学究其根本乃是人对自身价值得确认。
不写一切未经思考、未经体验、未经省察的生命状态。写作是对生活和生命的再发现,再提炼。
生命有限,而生命的超越则是无限、无涯的。
瞌睡了,暂时纪录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