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第61—66节读后感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级建设无疑是重要的,就像我们常听到的“团结就是力量”、“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人成虎”……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对班主任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了解关于管理的心理效应,然后应到管理中去亦是重要的事情。
《边际递减效应》
第一次认识“边际效用递减”是大学旁听经管系的经济学,记得很清楚老师说的是饿了两天的人吃大包子的情景。第一个包子特别特别香,第二个也挺香,第三个就感觉不太香了,但为了填饱肚子还是吃了,当吃到第四个的时候已经七分饱了,可吃可不吃,可是想到饿的时候那么难受就又吃了,第五个拿到手时已经不想再吃了,第六个、第七个…看也不想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生活和教育中也适用。批评多了,孩子就皮了,当听惯了批评,批评也变得不痛不痒;表扬多了,效用也会递减。太经常的表扬,孩子会认为被哄了,觉得表扬太不真诚甚至大为恼火。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学会变幻奖惩刺激,以达到预期效用。
《从众心理》
班级中的从众现象特别普遍,学生习惯于“随大流”来避免被孤立,这需要发挥积极作用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感染学生进入学习“大流”。另外,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你的言行也是学生追随的主流源头,通过努力而又了好成绩的学生便是这股“大流”的领跑者,发挥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学生会身不由己地投入到集体的行列中去。从众心理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及时制止,不要让不良行为成为学生盲从行为。只有班级成为一个集体才能够团结一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达到集体教育的良好效果。
《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
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是两个相对的现象,同样在社会中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两面呢?班级里会有这样的现象吗?如何才能让助长多些而干扰少些呢?这篇给了明确的答案。群体是促进还是阻碍个体智慧的发挥,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恰当地利用它。在一个班级群体中,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对教师的启示是:1、根据任务类型确定完成形式。在分配学生任务时,一般简单性的任务应该明确分工、责任明确让大家一起共同完成,复杂性的工作则应该在集体讨论后给其单独思考的机会。2、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喜欢独自学习,就要尽量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减少社会干扰。而有些学生喜欢和其他同学一起共同完成任务,则应为他们多设计和创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受益于相互鼓励、启发,而产生社会促进。
《群体去个性化》
群体去个性化是指在身份不明确的群体中人们更容易失去自我意识,自我监控,更容易做出疯狂的事情。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导致去个性化的现象有两个:匿名和责任分散。在班级管理中由于匿名和责任分散带来的去个性化现象也是常见的。让我想起来五年级的卫生问题,当我指着地上的纸屑问这是谁丢的时,不少时候学生都会说不是自己,除非有人看到他用了与众不同的纸且随手丢弃,因为这种纸太常见了,即使在自己桌子地下也会有学生理直气壮的说没丢过。打扫卫生时告诉他们八点前打扫完,他们会像无头苍蝇一样,这儿扫一下那儿扫一下,你扫的和我扫的不同之处只是我把你扫的换了个位置。观察几次后发现他们懒散地装模作样地扫着,十分钟完成的工作他们能做四十分钟,直到晨读铃声响起。于是,我把校园分了区域,分了小组合任务,规定了时间,孩子们每到周五都会像比赛一样完成的又快又好。每天的教室里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干干净净。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尽可能减少去个性化程度。有时候也可以积极利用去个性化,让迫于责任压力或性格压抑下的孩子淹没为集体共同的责任中,可以让他更轻松一些,集体带动类似于前面所说的社会助长。
《群体极化》
在讨论后使群体的态度倾向于朝两极方向运动,原来赞成的更加赞成,原来反对的越发反对。这样群体认识极端化往往得出错误决策。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避免群体极化现象,尤其在班会和集体讨论中,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勇于创新。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和对极端观点的免疫力,建立良好的班级风气。
《博弈效应》
博弈论也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竞争对手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就是出现“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的纳什均衡。教育中也存在博弈,作为一个集体,班级的“利益”绝不是每个人的利益最大化的单纯拼接,只有集体的相互团结合作才能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效率的双赢结果。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团结一致的班级学习氛围。
班级是学生的栖身之地,是展示自己的主要平台,浓浓的班级文化氛围,凝聚着每个学生的力量,良好的班集体,发挥集体教育的力量需要教师的智慧。